欢迎光临安庆妇女网!
通知通告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通知通告
安庆市“好媳妇”候选人先进事迹
发布日期: 2013-04-24    作者: 安庆妇联   访问次数:

安庆市“好媳妇”候选人先进事迹

彭凤英  桐城市金神镇金神村

在金神镇金神村,有这样一位女性,只要人们一提起,便无人不晓,并交口称赞,这就是龙眠河畔的金神村新河组村民彭凤英。该家庭共有家庭人口八人,父母、两个儿子、孙子女三代同堂,一家人和睦相处幸福美满,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带头致富,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1、学法懂法、遵纪守法,道德行为良好。彭凤英作为一名普通的村民,对党组织对国家却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这种感情积极地影响着每一个家人,全家人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一个政治上信得过的家庭,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方面,带头遵照执行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教导子女们支持计划生育工作。

2、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环境和谐。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彭凤英家庭的良好家规与家风,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关心爱护,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关系十分亲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和睦家庭。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彭凤英能善待左邻右舍,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在众多的亲戚朋友关系中,彭凤英更是做到以诚相待,对双方的父母都孝敬有加,对兄妹的子女,她都视同己出,并经常教育子女,要尊重老人,礼让别人。

3、崇尚科学,拒绝邪教,生活方式科学。在彭凤英的倡导下,全家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从不参加赌博迷信活动,远离各种邪教组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遇到婚嫁丧事能做到移风易俗,一直主张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坚持勤俭持家。崇尚环保低碳生活,在生活中崇尚俭朴,以勤俭节约为荣,攀比消费为耻,始终坚持合理安排,克勤克俭,把艰苦奋斗当成发家致富的助推器,把勤俭节约当成持家生活的传家宝。在工作中倡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维护生态平衡,将生态环境道德和理念时时刻刻挂在嘴边宣传推广,带头宣传绿色环保理念,自觉维护环境。

4、扶贫济困,热心帮教,社会责任感强。爱如果仅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爱还只是狭隘的,只有将爱延伸到亲朋邻里,甚至异地他乡,那才是大爱无疆。彭凤英同志一家人在金神镇金神村助人为乐是出了名的,谁家有困难,她只要知道,总是热情帮助别人解决,邻里闹纠纷,总是主动去帮助调解。在农村有不少年轻人双双外出打工,仅留下孩子和老人的家庭,经常出现她忙碌的身影,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和老人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2008年汶川地震大灾难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前,在当地政府组织的捐款活动中,彭凤英同志不仅自己积极参与捐款,而且号召子女们共同参与,先后累计捐款达两千多元。

中国有句名言,“家和万事兴”,一个兴旺的家庭之所以兴旺,必定在于它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在共建和谐社会、构建和睦家庭的今天,彭凤英同志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一家一定会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魏小琴  桐城市范岗镇范岗社区

魏小琴同志积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进步,为人正直,多年来凭借坚强的拚搏精神,把企业一步一步做大做强,2012年公司完成产值300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302万元。公司连续九年为“全国百强乡镇”—范岗镇纳税大户,其管理的企业,先后多次被评为“安庆市百强企业”、“安庆市国税局模范纳税人”、“桐城市明星企业”、“金融守信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她在自己拥有财富的同时,不断提高公司及个人品质,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多年来已帮助数十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该同志当选桐城市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安庆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巾帼创业之星”、桐城市“双学双比”女能手、桐城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安庆市好媳妇桐城市范岗镇范岗居委会魏小琴事迹材料

—记桐城市华星烟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小琴

桐城市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大代表、第十六届安庆市人大代表,省“三八”红旗手,省“巾帼创业之星”,桐城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桐城市妇联第十届执委,桐城市华星烟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小琴是一位朴实、果断、充满爱心、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女性,多年来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家庭的温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更赢得了事业成功。特别是连续当选为安庆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以来,魏小琴同志感到骄傲,又感到责任重大。她一方面千方百计的经营好他的企业,以优异的经营业绩发展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她依法履行社会义务,充分发挥好人民代表作用,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女成长为一名人大代表和企业家,以坚韧的意志战胜困难,以执着的信念改变命运,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实现了自已的理想,也品尝了收获的喜悦,创造着人生的辉煌;她爱家庭、爱老人,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用一双纤纤素手不断地书写着一篇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的华章。

196910月,魏小琴出生在桐城市龙眠街道和平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1985年,因家境贫困,魏小琴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拜师学习缝纫技术,为尽快挣钱养家,1987年又只身到桐城市磷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1992年企业改制,她毅然放弃工厂里波澜不惊的固定工作,回家干起老本行,走村串户为乡亲们裁做衣裳。她要靠自已的双手和汗水打拼新的生活,认识她的人一提到这个做事认真、手艺精湛、精明能干的女人没有不钦佩的。谈起那段往事她总是掩不住自豪,到现在她还珍藏着自已亲手缝制的小棉袄,那是一段艰辛又快乐的生活,更是一段让人难忘的人生阅历,也积累了一些资金,更坚定了她创业的信念。1996年,丈夫所在的企业破产,她再也抑制不住胸中涌动着的那股创业激情,毅然和丈夫一起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已的烟机零配件加工厂。

创业是艰难的,迈出第一步尤其艰难。一无厂房设备,二无充足资金,一切从零开始,她和丈夫就租用别人的3间平房、2台旧设备。不懂设备安装,两口子一起没日没夜地摸索,拆了再装,装了再拆,弄懂原理,掌握方法,直到小小的厂房里传出了隆隆机器声。然而,在生产、经营、销售中的各种困难又接踵而至,尤其是生产环节的技术难题就是横亘在二人面前的一道坎。偏偏此时因连夜加班极度疲劳的她又被笨重的铁件砸伤了脚,几个月都动弹不得。她躺在床上,急在心里,于是就利用躺在病床上的时间,忍着疼痛,潜心学习钻研,硬是在病榻上掌握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日后企业公司化运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她常鼓励自已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努力、汗水会浇灌出智慧,智慧会催生出成功。”对她来说,每闯过一道坎都是一次磨练,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都是她迈向成功的坚实一步。

十几年来,她和丈夫齐心协力,艰苦创业,不断超越自已,把一个小作坊一步步做大做强,发展成跻身安庆市“百强企业”、桐城市“三十强明星企业”的桐城市华星烟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公司现占地面积达25000平方米,拥有资产3057万元,各类机械设备60余台,职工89人,客户已遍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每年上交国家税收300万元以上,已连续9年为全国“百强乡镇”-范岗镇纳税第一大户。多次荣获安庆市“百强企业”、桐城市“三十强明星企业”、安庆市“模范纳税人”、桐城市“财税贡献大户”等荣誉称号。

魏小琴饮水思源,积极纳税,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在魏小琴看来,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厚爱、诸多友人的支持,就没有华星公司的今天。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不求回报、投身公益”的形式和低调谦逊的态度积极回报社会,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她的义举善行数不胜数。汶川大地震,她捐款2万元扶持灾区贫困妇女和儿童;出资近2万元为本镇弯河村修建自来水;出资2万元为黄铺中、小学修建操场、添置体育器材;出资1万多元赞助范岗镇首届“华星杯”中学生文艺汇演,支持素质教育;一次性资助铁铺中学一位老师5000元为患重病孩子治病;每年都资助15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实现继续学习的愿望;春节期间再忙,总要抽时间带上礼品和慰问金看望孤寡老人。她的善举带动公司员工们纷纷参加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扶贫帮困、扶危怜弱已成了她公司的企业文化,自2010年以来,公司累计捐款近10万元,彰显了一位人民代表和优秀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成就了企业,企业回报社会,创造、发展、回报、奉献……华星公司正实现着魏小琴多年来的理想。

多年来,魏小琴不为命运折腰,从走家串户的女裁缝成长为知名女企业家,对生活充满憧憬,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社会奉献爱心,对家庭、对老人和小孩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护。在家外,她是一位拼搏在商场里永不言败的斗士,在家中,她又是淳朴普通的一位好儿媳妇、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她婆家在山区,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公婆和还未出嫁的三个妹妹一起接到范岗镇上只有6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居住,虽然一家有八口之多,住居拥挤不堪,可那却是范岗镇上远近闻名、最温暖的家庭。2000年一场突然的变故改变了这个平静而美满的家庭。一天早上,魏小琴的婆婆患脑溢血倒在地上,嘴角直流涎。而这天,丈夫又不在身边。面对这一情景,魏小琴和妹妹们一起,及时将婆婆送进医院。婆婆一连40多天处于昏迷状态,魏小琴带领一家子人一起细心地照料。在医院护理期间,婆婆有段时间大便很硬,老是拉不出来,魏小琴见婆婆憋得实在难受,就用手指伸到婆婆的肛门中把一股股硬大便掏挖出来,所在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无不感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婆婆出院了,但是却瘫痪了,无法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了。在家养病的婆婆心情异常暴躁,脾气变坏了,她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不动。然而魏小琴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鼓励。她轻轻地劝说婆婆:妈妈,任何病都是可以治的,只是时间问题,你能够从昏迷40多天醒过来,这就是造化,这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要悲观,要有信心……魏小琴记不住自己说了多少这样劝说的话语。每当自己的话能够让老人多喝下一口汤时,魏小琴的脸上就会露出甜甜的笑。婆婆的过早离世,是她心里永远的伤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百倍地精心照料年事已高的公公,面对嗜酒如命公公,她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要少喝,要注意身体。每当不苟言笑的公公提起“小琴”,那脸上充满着无比幸福的笑容时,你就会知道,在他的心目中“小琴”是多么好的儿媳妇!

魏小琴,在父母的眼里,她是贴心的棉袄;丈夫的眼里,她是精明强干又贤惠的妻子;在儿子的眼里,她是位最了不起的妈妈;在邻居眼里,她是好媳妇;在社会上,她更是一位女强人、女企业家、优秀的人大代表。她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诠释了“知识女性”的真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在越来越文明的新时代,魏小琴这样的好媳妇就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

汤凤明  桐城市孔城镇清水塘村

人们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可孔城镇清水塘村农妇汤凤明对打工受伤,瘫痪9年在床的丈夫,悉心照料,不离不弃。她的身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汤凤明的丈夫叫王泽根,他们虽是经人介绍建立的家庭,可婚后两夫妻互敬互爱,小日子过的虽不富有,却也幸福美满。

2004年王泽根出外打工,不幸从高空跌下,经医院抢救,命是保住了,但从此再也不能站立起来。医院诊断结论是“腰压缩性骨折,右腰123横断性骨折,两下肢瘫痪,大小便不能自控”,属“特级伤残”。

这边侍候丈夫,那边田还要耕种——这是生活的惟一来源,这一切让汤凤明感到泰山压顶,她感觉自己要垮了。见此情景,有人劝她另嫁他人,她没动心。她知道,丈夫此时不能没有自己,如果自己一撒手,丈夫肯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家庭也就散了。她决心坚强起来,勇敢承担起家庭重担。

丈夫久卧病床,面色苍白,她怕丈夫在床上睡长了,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况恶化,便把丈夫抱到屋外晒太阳。起初是两个孩子一个抱头,一个抱脚,她抱身子。两个孩子很小,哪里能抱得动头脚!常常没有把丈夫抱出门,一家老小全跌到了地上,摔得生痛。孩子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哭了。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父母面前撒娇,他们已在经受磨难了。她心疼孩子,决心不让他们的身体受磨难,幼小的心灵再受打击,再苦再累自己一人扛。于是以后再把丈夫移到外面,都是她一人抱。一个大人抱一个大人,不容易,何况一个瘦得风都能吹得倒的女人抱一个粗壮的男人,就更不容易了。她咬着牙,喘着气,硬是坚强地将丈夫抱到太阳底下。两个孩子当时小,不一定明白母亲的苦心,长大后深知,母亲爱父亲,更爱他们,不让他们帮忙,是希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女儿后来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母亲对家庭的奉献,对全家人的大爱。他们感激母亲,要不是母亲,他们这个家将无法存在。从母亲那里他们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战胜困难。

    9年来,汤凤明将所有的情和爱都倾注到这个不幸的家庭,依靠自己的力量让家人渡过难关。

汤凤明对瘫痪丈夫不抛弃,不放弃,悉心照料。一弱女子靠种田收入供养子女读初中高中,不让他们辍学。丈夫出事头几年,她一心挂在丈夫身上,顾不上两个孩子,儿女生活学习受到影响。有次偶然机会,她看到女儿写的日记,记叙了自己与弟弟如何的孤单与伤心,她眼泪哗一下子流了出来。她愧疚,感觉这几年对孩子缺少了关爱,对不起孩子。她把两个孩子拉扯在自己怀里,紧搂着,抚摸着他们的头,道歉说妈妈做得不好。两个孩子很懂事,替妈妈揩去眼泪。自此后,她过问好丈夫,就来关照两个儿女。儿子字写得歪歪扭扭,老师家访反映字太差,要求家长督促。汤风明就上街买了本字帖,教儿子按帖上的字写,不仅如此,夜晚还陪着写,给他作示范。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字写端正了,受到老师的表扬,她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不仅如此,她还经常挤出时间,去村小学了解孩子学习情况,询问老师孩子可讲礼貌,上课可专心听讲。

女儿上初中,离家十里地,路程远。住宿,同舍学生贪玩,影响女儿学习。汤风明了解这一个情况后,每天错开时间,风雨无阻,骑车接送。女儿读初三,为增加孩子营养,她中午又忙里偷闲,挤出时间,把炒熟的热菜用保温瓶装着送到学校。女儿吃着母亲做的热饭热菜,特别幸福,特别感动。

汤凤明关心孩子生活与学习,还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尊重长辈,尊敬师长,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懂得感恩,感恩所有关心他们家的人。

两个孩子听母亲的话,努力照母亲的教诲去做,汤风明对儿女的关爱有了回报。儿子王力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优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女儿王玲玉考上了省示范高中——安徽省天城中学,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还在国庆征文演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的殊荣。两个孩子奖状比赛似的一人一边贴满了堂屋两边的墙壁,照亮了暗淡的家庭,给她与丈夫增添了希望,带来了笑容。

汤凤明悉心照料瘫痪丈夫,养育两个优秀儿女,用爱撑起一个家的动人事迹感染了乡邻,也感动了社会。安庆电视台对她进行了专访,有关单位和个人伸出援手,对她进行帮助。她感激所有关心她的人,表示不散失信心,好好陪伴丈夫走下去,把孩子都供养读上大学。她一番朴实话语令我们对她更加肃然起敬。

吴菊梅  桐城市孔城镇跃进村

我叫吴菊梅,孔城镇跃进村龙井村民组人。我今年五十岁,家有侄儿侄媳,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孙女。

我是个苦难的女人。我十岁多一点,父亲就离开了人世。父亲生前体弱多病,身患支气管炎,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不能从事农业劳动,家庭重担主要落在母亲身上,母亲身体也不好,而且瞎了一只眼。父亲死后,母亲一人无力支撑家庭,我便歇了学,歇学的时候,我哭了,别人家的孩子都能上学,我却不能上学。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在别人家,还在父母面前撒娇,可小小的我就东奔西走到东至摘茶,到江苏摘棉花。记忆犹新的是,队里有人运木材,缺少人手,十几岁的我,为了挣钱,也参与扛运。大人都干不了的活,小小的我为了生计,咬着牙与大伯大爷们一起扛。常常是一趟扛下来,肩膀皮都塌掉一层,火烧火燎的。大伯大爷们心疼我,劝我:“你这伢子找点别的事情做做,别把人扛伤了。”我感谢大伯大爷们,可我不扛,家里的生活靠母亲一人怎么维持得下去?

稍大点的时候,母亲又开始生病,家庭重担义不容辞地落到了我一人身上。我由于过早参加劳动,发育不良,也由于家里没有什么吃的,即使有吃的我也舍不得吃,这样身子单薄得不得了。全家人的日子全部指望着我,即使一个男人也难以支撑,何况我一个瘦弱的女孩。我感觉天要塌下来。可一旦我从外面走进家门,看到母亲期盼的目光,我觉得我不能趴下去。我要用瘦弱的身体,勤劳的双手,给母亲撑出一片希望。

家里有六亩田,就是一个男劳动力都难操持,何况我一个女人。犁田要牛,雇不起,小的地块,我就用锄头挖。一亩田,用牛犁都要半天,用锄头挖,大家想象,要多难有多难。因为常与水田打交道,我得了关节炎,发时膝关节疼痛得不得了,更不要说还要挥舞锄头。营养不良的缘故,我经常头晕头疼。用锄头挖田,常常挖着挖着,头就发起晕来,有一次栽倒在田里,头磕在了锄头上,出了许多血。好心人见了,同情我,为我用牛,象征性地收点钱。

耕田最麻烦的是抽水,我家的田离水塘远,有一里多路。为了抽水,我像男人那样扛水管子,那时的水管子全部是铁管子,长,重。从家扛到塘口,眼睛都起金花,气都喘不过来。有一次,由于我连续劳动的缘故,扛不动,摔倒了,水管子压在了我身上,我想把水管子翻过去,又翻不动,我就这样被水管子压着,周围又无人,我痛苦极了。当我奋力把水管子翻开,设法把管子架在肩膀上的时候,水管子一滑,又掉了下来,我被弹出了两米外,半天才醒过来。那一刻,我好伤心。我哭了,嚎啕大哭起来,我哭我命怎么这样苦,老天爷怎么不挣开眼,看我这么一个女孩子受这么大的苦,也不伸手帮一把。

屋漏偏逢连夜雨。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东至,仅仅三十岁就得了癌症,无力医治,家庭一贫如洗。“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嫂嫂跑了,丢下了不足两岁的侄儿。哥哥去世,料理完后事,我把侄儿带到了自己的身边,养了起来。家里没钱,我就厚着脸皮,找亲戚邻居借钱买奶粉喂他,家里人一件衣服不添,逢年过节都给他添新衣服。

为了家庭,为了侄儿,我放弃了出嫁的念头。在热心人的撮合下,丈夫入赘到了我家,成为了上门女婿。丈夫是砖匠工,在工地上干活,顾不了家,我把家务包了下来,田地活也基本上是我干。丈夫活累,我心疼他,家里经济再困难,我在自己身上省,也不在他身上省。他累,想喝点酒恢复体力,我打粮食酒给他喝,二十斤的壶一打就是一壶。

家里没有好吃的。鸡下的蛋卖,有时也留下几个。煮蛋,丈夫一个,侄儿也一个,不偏心。丈夫看我对侄儿好,被感动,觉得我这样的女人有爱心。给他煮的蛋,他舍不得一个人吃,还切半块给老母亲。侄儿虽小,也懂事,他受我爱人感染,也分蛋给我,我不吃,让他长身体。三个家庭组合在一起,三代同堂的我们就这样互相关心,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比起别人的家庭温馨。

两个女儿相继出世,家庭多了压力,也多了生机与活力。命运就是这样的冷酷,不幸又找上门来。母亲瘫痪了,我除了忙农活,还要照料母亲,照料侄儿。侄儿得过脑膜炎,行动有些不利索,行为有些不正常,为了侄儿的成长,我付出了不少精力。刚把母亲送上山,一个晴天霹雳就打了下来,丈夫得了癌症。我瘫到了。欲哭无泪。命运对我太不公了,亲人去世的去世,得癌症的得癌症,什么雷都往我身上砸,什么难都要让我一个人来承受。我想到了死。我拿了一瓶农药,我准备往嘴里灌,这时两岁的小女儿喊了我一声:妈——。想死,死不成。我怨女儿,把她一顿死打,打后我又心疼,两岁的孩子,我怎么下得了手?我又把自己一顿死捶。我不能死!女儿一声喊,喊醒了我,我得活着,坚强地活着。我要为丈夫治病,让他好起来。我要把侄儿养大,把两个女儿养大。

我没有放弃丈夫,我多处借钱为丈夫治病。像我这样的家庭,钱借出去大家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有些亲戚,伸出了援助的手;有些亲戚,家里也有困难,可看到我泪眼涟涟,不忍心不借给我;还有的亲戚,不想钱打了水漂,我为了给丈夫治病,顾不了脸面,往地上一跪,亲戚无奈只得借给我……丈夫去世后,我一人顶起了整个家。我除了种田外,开始养起了种猪,繁殖,这样人虽然更辛苦些,但收入有所增加。侄儿与闺女都大了,为了供他们上学,我拉起了大板车,农闲时运输起货物。拉大板车是汉子们干的活,有危险性。有一次上坡时,我拉不动,车子往下滑,最后如脱缰的野马,把我拽下了一个鱼塘,腰折了。还好,坡不陡,要不然,不说命没有了,人肯定重伤。

目前,欣慰的是,我为侄儿娶了亲,如今生活在我一起;女儿正在读大学。可女儿读大学需要钱,丈夫生病借亲戚的钱也还没有还。一家几口的生活还得靠五十岁的我艰难支撑。我渴盼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拉我一把,让我也喘口气。以后不管如何,我都将继续扛下这个家,让儿女都过上好日子。

程春英  桐城市新渡镇姚塝村

20年来,程春英默默为家庭任劳任怨。她家从事企业生产,进门后,公公把经营权全部交给了她。在她的精心管理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成为几十个人得机械化生产漆刷,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婆家还有两个弟弟,程春英像父母一样精心照顾。弟妹们长大后便托人介绍女朋友,帮助他们在新安渡镇区内发展企业,还亲手为他们操办婚事。她孝敬公婆,一家人关系相处融洽。

安庆市好媳妇桐城市新渡镇姚程春英先进事迹材料

程春英出生于1972年,中共党员。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都说:她是孝媳妇、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公婆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儿媳“。

199412月,20岁的程春英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婆家,近20年来,她默默的为这个家庭任劳任怨,她家从事企业,进门之后,公公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利全部交给了她。婆婆有些不放心,因为她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都尚未成家,婆婆当家大媳妇当了家之后,不给两个弟弟,因为老夫妻年龄已大,有时找点芝麻大的事与大媳妇发生争吵,可她从不计较。

她接管的企业,在她的精心管理下,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几十人,从以前的手工操作,发展到现在用机械操作生产漆刷,带动了周边的邻居就业。

她生育两个孩子之后,主动做了女扎手术,家里两上弟弟也都到谈婚论嫁年龄,当时老二从部队回来身上没有多少积蓄,也没有什么技术专长,她托人给老二介绍女朋友,拿钱外来帮助老二在新安办企业,亲手为老二操办婚事。公公有气管炎,每到冬天就会犯病,为使公公不犯病,刚入秋就把两床棉被弹成一床松软的棉被,套上被套给公公铺上,冬天她总是把饭菜盛好温在煤灶上,让公公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公公爱干净,她总是把公公的衣服、床单洗得干干净净。年幼的老小又到了结婚的年龄,去年老小也成家了,做大嫂的向父母一样把弟媳风风光光的娶进了门,弟媳娘家人说:“大嫂真向母亲一样把事情安排有条有理,妥妥当当。平时不爱说话的婆婆看到大媳妇这些年为她家所作的一切事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20年来,程春英在这家庭里,孝敬老人,团结弟弟,妯娌,夫妻恩爱,经营有方,教育子女,将来如何向社会作贡献。

两个弟媳说:“嫂子的孝心感动了我”。

丈夫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子女说:“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

领导说:“春英治厂,治家一个顶俩”。

职工说:“她待我们情同手足”。

慈寿平  枞阳县金坛花苑小区

慈寿平同志是一名知识女性,她热爱工作、无私奉献,忠于爱情、勤俭持家,尊老敬老、任劳任怨,是一名优秀的机要干部,同时,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好妻子、好儿媳,她为传承传统文化、创建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迎风而歌!

她对公婆非常孝顺,知道他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婆婆属于“三高”人群,在饮食、吃药、锻炼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照顾,每天下了班,做好婆婆平时爱吃的菜,并主动承担着打扫卫生、洗衣服等日常作业。同时,精心调理婆婆的身心健康,当婆婆不顺心的时候,她与老人聊聊家常,在精神上给老人以最大的安慰。特别是她每一天都陪同婆婆在莲花湖公园周边散步,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与大自然美好风景融为一体。对于媳妇的优雅举止和精心照料,公公婆婆赞不绝口、视如己出,逢人都说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滋味无穷。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

她和丈夫之间和睦相处。她的丈夫在枞阳电信公司工作,任老洲营业部主任,工作异常繁忙。为了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她承揽了全部家务。为了做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晚上忙到12点多。为了让丈夫减压,她经常主动的和他交流沟通,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她们经常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她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子女上学以及其它生活琐事,都由她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在生活中,她自觉做到不插手丈夫的日常工作,不干涉丈夫手中权力的正确行使,不利用丈夫的职权和影响办私事,搞特殊化。丈夫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她经常购订《育儿大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籍,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并思考,注重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她慈母慧心,非常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并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孩子,不仅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十分重视孩子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

    在工作上,她每天兢兢业业地做着幕前台后的工作,埋头苦干,扎实做事,连续多次荣获年度市级党政密码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她朴实无华,崇尚节俭,注意团结同志,从不与单位和群众结怨,特别善于助人为乐,多次向灾区或困难群体献出爱心,深受大家的一致好评。

吴菊芳  枞阳县钱桥镇钱桥初中

她叫吴菊芳,是一个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孝敬老人的好媳妇。从2002年起至今,她十年如一日操持家务照顾公公婆婆,无怨无悔,受到同事和邻里的一致称赞。她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关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丈夫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候很难避免把工作中烦闷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态带回家去。而她总是以一个女性宽广的胸怀去抚平丈夫的情绪,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气和的情绪、稳健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她从来不因为丈夫工作繁忙,照顾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后腿,影响丈夫的工作。他们婚后相敬如宾,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她们二人之间非常坦诚,推心置腹,沟通非常到位,她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她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女儿上学以及家中的其它生活琐事,都由她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照看,孩子上学的接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基本上全由她一个人承担。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她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女儿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她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品性。她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询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老师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方向。女儿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矛,连年被评为优秀生,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

人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是啊,做人难,做好人难,做好媳妇更难。“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可是做起来,做好那是相当的难,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做儿子的总是有些粗心,自己的母亲有个头疼脑热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司空见惯。但她就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时提醒要加衣服要吃药,有时还亲自领着去看病吊针。一年四季公公婆婆穿的衣服鞋袜都有她置办。家中的柴米油盐如有欠缺她都及时购买回来,从不让别人操心。 

她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对同学一视同仁。有时她也会说某某同学成绩差,但这些同学也是她经常照顾的对象。她利用闲暇给他们辅导功课,询问他们的饮食起居,和他们的家长交流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是那些寄宿生,吃穿用度观察特别仔细,有时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鞋袜给他们穿,自己孩子的好吃给他们吃。这些同学和她的关系也格外亲密。 

在实际工作中,她始终实践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求实、创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她的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平等、和谐、活跃而有序,常常是欢声笑语不断,教学效果极佳。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总结教学心得。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意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由于她不懈的努力,她的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同事的赞许,家长的好评,社会的认可,她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居各班前列。她走到哪里就把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哪里。凡和她共过事的领导、同事一提起她就会伸出大拇指佩服地说:“勤奋敬业,踏实能干,工作上巾帼从不让须眉”。

人到中年,事业和家庭的担子是最重的时期,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令人欣慰的是,她和丈夫彼此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得幸福和谐。正所谓“时刻保持平常心,知足常乐一身轻”。教师工资本就不高,平时生活中,她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家里的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他们的幸福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缔造的,有待人宽厚的丈夫,有善解人意,吃苦耐劳的妻子,还有乖巧孝顺的女儿。和谐家庭的创造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尊重。

朱小秀  枞阳县麒麟镇阳和村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他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公婆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1996年,22岁的朱小秀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十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她每天起早贪黑的出车赶时间,经营短途客运运输,时间紧,每天不管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给家里做饭,洗衣服,有时候婆婆生病了,她亲自出马照顾婆婆,她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她也常常为婆婆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小秀待我比亲闺女还亲。”为照顾家庭生活及年迈的婆婆,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

弟媳说:“姐姐的孝心感动了我”

身教胜于言教,以前娘家父亲和弟媳关系处的很紧张,媳妇说公公太倔强,公公说媳妇不孝顺,她劝了父亲,劝弟媳,但都无济于事。后来弟媳因为照顾学生在她家住了一个多月,看到姐姐每天都像亲闺女一样侍奉公公,弟媳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说:“都说姐姐孝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真的服了。”回家后她主动和老人冰释前嫌,脏活重活抢着干,老人见人就讲媳妇孝顺了,弟媳也说老人变的通情大理了。如今,娘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丈夫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丈夫自初中毕业后就在跑短途客运运输工作,一直从事收票员的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为了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她承揽了全部家务。自跑客运运输一来,所有做过他们车乘客都反应他们服务态度相当的好,价格适合,从不满天要价。但是在20104月份,因一次意外重大交通事故后,丈夫接受法律处罚入狱了,丈夫始终放不下沉重的负担,担心妻子照顾不了家庭时,丈夫为上有60多岁的父亲,下有正在读初中的儿子而犹豫不决。感到悲伤时,她知道了丈夫的想法后,就安慰丈夫说:“放心吧,这个家有我呢!”当她把丈夫送上专车后,才意识到自己又许下了一个沉重的诺言。那年,她背负着工作、家庭、老人、孩子的沉重包袱吃力的在家庭和单位这条直线上奔波着、忙碌着。为了让丈夫安心在里面工作,公公病了,儿子因打篮球扭伤了手,自己颈椎疼的厉害。。。。。。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告诉丈夫。在她报喜不报忧的一个又一个电话中,丈夫在里面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年多,在他的心中也知道妻子的付出,心想妻子是自己一辈子值得最爱的人,她的支持也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儿子说:“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

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每次买了儿子最喜欢吃的东西,儿子总是先拿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不吃就硬往他们嘴里填;爸爸不在家的日子,爷爷病了,儿子一晚上不离爷爷左右,把爷爷感动的直掉眼泪;儿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乞的残疾人,每次他都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送给他们;学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儿子捐的总要比别人多;坐公交车遇到老人时,儿子赶快让座并把老人搀扶到座位上;下雨天,儿子总是主动把雨伞让给离家远的同学。如今,已读高中的儿子尊老爱幼、勤奋好学,学业优秀,任班干部,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

领导说:“她干工作一个顶俩”

她从事客运运输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她的服务态度从百姓到有文化人,都对她评价都说好,不论走到哪里热情带到哪里。凡和她共过事的领导、同事一提起她就会伸出大拇指佩服地说:“勤奋敬业,踏实能干,热情周到,工作上巾帼从不让须眉”。她以工作为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耕耘在客运路线这块园地里。她对自己要求严格,没有特殊情况基本每天都在跟车,她很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儿子说她是“拼命三郎”,丈夫说她是“工作狂”。今年“五一”节,儿子和她提前预约要到县城买衣服,但因时间紧,客流人员多,她又变卦了。原本是一诺千金的她,因对工作的执着而一次又一次失信于儿子,望着儿子失望、无奈、宽容的复杂表情,她常常觉得对不起儿子。几年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被汽运公司领导多次表扬。

她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关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一如既往地重复着看似简单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事情,大写着人间的真情

李龙云  枞阳县白湖乡涧中组

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十年如一日服侍患病的公婆和照顾孤寡老人大爹、大奶(公爹的老大夫妻),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庄,她就是白湖乡古楼村涧中组李龙云同志。李龙云1972年出生在地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公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是家庭关系很和睦,尤其是她孝顺公婆,并精心照料身患重病公公和大爹、大奶一家,十几年来如一日体贴入微照顾,从无半句怨言,在古楼村传为佳话,是左邻右舍公认好媳妇。

十几年来,李龙云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乎都是李龙云来做。当时孩子年纪小,丈夫在外务工,其他子女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李龙云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她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婆婆,一边心平气和地安慰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尿水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公爹外出时不小心滑倒了,骨开裂,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婆婆又生病躺在床上不能下床,公爹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李龙云能使唤了,老人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李龙云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开始公爹死活不肯,她轻轻地对老人说“爹爹我虽是你的媳妇,不也就是你的女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秋天一直体弱多病婆婆喻同美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去市人民医院诊治诊断结果是严重冠心病,这给本身贫寒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婆婆准备放弃治疗,觉得人总归要死不愿去拖累儿女,但当李龙云得知婆婆重病后就和丈夫商定决定凑钱给婆婆治病,并亲自陪婆婆去合肥医院住院治疗。自2007年婆婆被诊断严重冠心病起至今已六个年头了,她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当初李龙云既要服侍婆婆又要参加田间劳动,她每天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公婆手上,田间劳动无论多累上午、下午中间期间她必回家一趟看下老人。

她日常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公婆,十几年来她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大爹一家,大爹、大奶无子女,是孤寡老人。自她嫁过来后,她就把大爹、大奶当作自己的公婆来照顾,大爹、大奶年纪大了,生活起居都由她照顾,惹得大爹、大奶逢人就说不是亲闺女比亲闺女还亲,说是他们上辈修的福气。2013年元月份她大爹去世时一手拉着她的手,一手拉着她大奶的手,把她大奶的手交握到她的手上,说把她大奶交给她死就放心了,老人是带着安详的笑容离开的,老人生病期间及后来安葬期间所有的费用都由她承担,她大爹死后,她又怕她大奶一个人寂寞,就把她大奶接到自己家里来,同她们一大家一起生活,让她大奶过个幸福的晚年。大奶眼睛不好她还让在外打工的丈夫给大奶买了个微型收录机,没事听听广播,现如今老人过得开开心心,一家人其乐融融。

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李龙云同志用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李龙云孝顺婆婆、照顾大奶一家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李龙云的事迹在周边村庄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何冬梅  枞阳县枞阳镇狮峰山小区

何冬梅同志,现年50岁,在枞阳县枞阳镇狮峰山小区经营一个七十平米的杂货店,不大的房子里面住着何冬梅八十多岁的婆婆和她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何冬梅的丈夫左言环同志,现为安徽枞城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于党和人民的法律事业,夫妻相敬如宾、共同侍奉两位老人,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他们的儿子也学业有成,硕士毕业之后在苏州的一家大型生物公司从事药品研发工作,稳重孝顺,每逢放假回家都会带上老人爱吃的食物和适合老人用的生活用品。

由于她爱人从事律师工作,平时公务、业务比较繁忙,很少有时间在家帮助她干活,所以家里家外的活儿基本上都是何冬梅一个人扛着。“在左邻右舍看来,何冬梅同志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善待邻里、乐于助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何冬梅同志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对邻里年迈的老人,她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帮他们把要买的大米送到家中、平时送去一些老人爱吃的食物、陪他们谈心……而对于自己的婆婆,她更是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积极创造条件让婆婆享受到晚年社生活的乐趣,无论在亲朋好友还是左邻右舍眼中,她都是人人称赞的孝顺儿媳妇,在婆婆眼中,她是持家有方、温柔贤惠孝顺的好儿媳,深得老人的欢心!

何冬梅的婆婆出生在动荡的民国时代,虽然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她胸襟开阔,思想开明,达观向上。如今八十多高龄的她虽然行动不再利索,但是身体很健康,同大多数老人一样,她总不愿意影响儿女的工作,不想给儿女添累赘,为了减轻儿女的生活负担,她合理安排生活,克勤克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事。何冬梅同志深深了解老人的这些心理,所以总是想在老人前头,将老人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

生活中,她经常给婆婆买爱吃的食物,带老人外出买衣服,几十年来,她从没有跟婆婆吵过嘴,红过脸。冬天的时候,她给婆婆买防滑雪地鞋,电暖器、厚坐垫、新棉袄…… 让婆婆白天冻不着,晚上睡觉更暖和, 让婆婆尽量舒适的度过难熬的寒冬;夏天来了,她每天都会买些苹果、香蕉、梨、西瓜等,甚至还亲自动手将西瓜瓤挖出来用白糖凉拌,让婆婆午睡之后食用,帮助婆婆消暑清凉降火,让老人胃口更好;老人一旦身体稍有不适,她总是非常着急,耐心劝服老人怕花钱的心理,积极送婆婆去医院检查治疗,不让老人在病痛中煎熬。

精神上,她知道老人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所以总是将了解到的亲朋的最新情况谈给她听,帮婆婆排遣寂寞;家务活的大事小情也都愿意与婆婆商量,力图让婆婆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当家务活很忙没有时间陪婆婆聊天的时候,她就经常鼓励婆婆同小区里面的老姐妹们一起游乐,去莲花湖公园散步、午后一起坐在阳光下聊天唠家常,让老人深深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晚年!

何冬梅还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其母亲和婆婆两位老人的关系 ,使得她俩就像一对亲姊妹一样相处。此外,何冬梅敬老爱老的精神极大的感染了其丈夫和孩子,并在左邻右舍中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每一位老人都经历过太多的风雨,安详幸福本就属于他们应得的福气,如果每个媳妇都能向何冬梅同志学习,像她那样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那么我们每个家庭都会更加幸福、更加美满!何冬梅的事迹虽说平凡,但平凡中见真情,平凡中见道义,而这,正弘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纯正质朴之风!

陈爱莲  怀宁县腊树镇腊树居委会

面对别人的称赞,陈爱莲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公婆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

1983年,21岁的陈爱莲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20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刚嫁入一个新的家,面对早年丧偶的婆婆,年龄尚小的小叔子,她任劳任怨,挑起家庭的重担。和丈夫一起,撑起这个家。她自己生有三个孩子,上学工作及小叔子成家立业以后,她怕70多岁的婆婆寂寞,每天都要给婆婆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婆婆有眼疾看东西不太清楚,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婆婆,一天三顿,一年360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婆婆有气管炎,每到冬天就会犯病,为使婆婆不犯病,刚入秋,她就将两床棉被弹成一床松软的被套给婆婆铺上。冬天,她总是把饭菜盛好温在煤火上,让婆婆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婆婆爱干净,她总是把婆婆的衣服床单洗得干干净净。婆婆做白内障手术,她一有空就到医院跑前跑后、干这干那,同室的病人都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老人也感动的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这么多年,老人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如今,老人已年近80,身体硬朗、精神舒畅,走起路来根本不象80岁的老人,邻居说他有福气,他说:“都是媳妇照顾的好”。2006年至今,她的家一直被县妇联评选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当婆婆听说社区妇联要往县里推荐好媳妇的消息后,非要把她推荐上去,她说什么也不答应。她说:“妈,作为小辈,我们孝敬您是应该的,为什么非要让别人知道呢?”

弟媳说:“姐姐的孝心感动了我。”

身教胜于言教,以前娘家父亲和弟媳关系处的很紧张,媳妇说公公太倔强,公公说媳妇不孝顺,她劝了父亲,劝弟媳,但都无济于事。后来弟媳因为照顾学生在她家住了一个多月,看到姐姐每天都像亲闺女一样侍奉婆婆,弟媳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说:“都说姐姐孝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真的服了。”回家后她主动和老人冰释前嫌,脏活重活抢着干,老人见人就讲媳妇孝顺了,弟媳也说老人变的通情大理了。如今,娘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陈爱莲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她说:“家庭和谐,才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丈夫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丈夫在腊树社区居委会工作,她了解丈夫从事基层工作的不容易,为了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她承揽了全部家务。为了做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晚上忙到12点多,老人孩子的照顾也都是她在张罗,几乎每天她都是从天亮忙到天黑,有时候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劲椎病折磨地她无法入睡,这些事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叫苦叫累,不叫丈夫操心。正是有了妻子的支持,丈夫在外才有了强大的工作动力。

儿子说:“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

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每次买了儿子最喜欢吃的东西,儿子总是先拿给奶奶吃,奶奶不吃就硬往他们嘴里填;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奶奶病了,儿子一晚上不离奶奶左右,把奶奶感动的直掉眼泪;儿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乞的残疾人,每次他都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送给他们;学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儿子捐的总要比别人多;坐车遇到老人时,儿子赶快让座并把老人搀扶到座位上;下雨天,儿子总是主动把雨伞让给离家远的同学。在儿子的心中,妈妈就是他人生的指路灯,一位好榜样。

邻里说:“她待我们情同手足。”

她说能在一起是缘分,她把邻里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无论谁有困难她都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邻居潘汉民突患急病,其母80多岁,妻子是一个智障人士,孩子才两岁,经济非常困难,她叫来车辆亲自把潘汉民送到医院,端茶送水,倒屎倒尿,并垫付了医药费,回家时,又自掏腰包,买了奶粉,送到潘汉民家。后来她自己又在医院照看病人,直到病人出院。2007年,一位邻居得了重病,她听说后立即借了100元钱送到那位邻居的手中。在她的身上,总是能看到这些爱的闪光点。

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就像就像和煦的暖阳,为邻里乡亲送去温暖,她就像汩汩的清泉,不断地涤荡着别人的心灵。她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她的事迹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她的行动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何结娥  怀宁县平山镇石牛村

提起何结娥,怀宁县平山镇居民无人不知。她十二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典范。

1965年何结娥出生于平山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就乖巧懂事,尊老爱幼。1987年嫁入石牛村国岭组,与国满久结为夫妇,婚后虽然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然而十几年前,突然的一场病让婆婆卧床不起,整个家庭陷入一片愁云中。就在这时,何结娥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她一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的吃喝拉撒,另一方面积极安抚婆婆的情绪,想尽办法开导婆婆,陪她聊天,给她讲各种生活中的事例,希望婆婆从悲观的生活态度中恢复过来。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婆婆终于接受了这个现实,开始正视生活。

自婆婆瘫痪以来,何结娥从来没有任何的抱怨。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久病床前却有好儿媳。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收拾家务、做饭、洗衣服,然后伺候婆婆洗漱、吃饭,忙完家里的事情,她还得去田地里干农活,中间还要无数次的回到家中,为婆婆清理大小便。何结娥用自己的努力维持着整个家的稳定,她婆婆逢人便说:“这样的媳妇,真是十个女儿都比不上!”

何结娥,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照顾瘫痪婆婆十二年,她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大爱”与“大孝”的真谛,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为创建和谐友爱的家庭树立了榜样。

吴琼华  怀宁县石镜乡邓桥村

吴琼华系石镜乡邓桥村同心组村民,19742月出生,初中文化,家庭主妇。自1997年嫁入邓桥村以后,一直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奋学习,生活中更是处处关心他人,家庭关系也处理的和谐美满,始终坚持女性应有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屋下,她是长辈和邻居认可的好同志;在家中,她是婆婆和丈夫认可的好媳妇。

    吴琼华的丈夫胡兴林从事海螺建材供应业务,事情多又杂,整天在外奔走,是一个有极强事业心的人,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恪尽职守。他每天全心全意的工作,工作出色,但是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繁重的家务、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老人的工作基本上都落在吴琼华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她把所有的家务都包在身上。儿子现在读高中,为了让孩子有饭吃,她每天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饭做好、用电饭煲保温,以备儿子回家有热饭吃。对此,儿子很不理解,非常委屈地说:“别的孩子放学、回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香喷喷的饭菜,而我每天只能一个人在家吃饭。”她回答说:“孩子,妈妈现在工作忙,要支持爸爸的工作,等有空闲我一定陪你在家吃饭。”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照看孩子。孩子的上学接送,生活照料等工作,基本上都由她一个人承担。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非常艰辛复杂的事情,吴琼华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经常鼓励他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团结同学、礼貌待人,并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

    她和丈夫之间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是他们二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彼此信任。他们之间彼此会敞开心扉的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他们勤俭持家、合理消费,从不铺张浪费,在生活中,自觉做到不干预丈夫的日常工作,全心投入做丈夫的贤内助。

吴琼华的婆婆出生于皖南,皖北的生活习俗老人不太适应,公公前几年又因病去世,为防止老人孤独寂寞,她就隔三差五的来到乡下,帮助老人整理被褥、洗衣浆衫,还将城里新鲜的食品带到乡下供老人享用。冬天将至,为防止婆婆受凉,她主动将婆婆接到城里,挑选合适的棉袄为老人防寒保暖。老人逢人就说儿媳妇孝顺、体贴老人。老人居住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一旦下雨,屋顶就漏水,特别是厨房,做饭很是不便。为改善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她和丈夫商量以后,花了万余元将厨房改善一新。自己动手清楚门口垃圾杂草,解决了老人生活上的极大不便,现在老人生活更加安心舒适。

对待周边的群众,只要哪家有困难,在自己手头经济稍有好转的情况下,她都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本组村民方才喜患有尿毒症,妻子又患类风湿,生命危在旦夕。吴琼华经常上门做病人思想安抚工作,积极引导病人科学安排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先后几次借款近万余元,以解决病人的燃眉之急,使病人转危为安。由于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吴琼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与丈夫协商,拿出两万余元将本自然村实行路灯亮化,一到晚上,全村路灯亮起,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村中老人和儿童的出行提供极大的方便,她的举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口碑。

在这次“好媳妇”评选中,虽然村两委、邓桥村村民都极力推荐吴琼华参加“好媳妇”评选,但她本人却认为自己在很多的地方还存在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她会更加努力的去做一名“好媳妇”、孩子的“好妈妈”。

汪银爱  怀宁县清河乡金桥村

汪银爱,1965年出生,现任怀宁县清河乡金桥村妇女主任、计生专干,是当地社会众所称道的贤妻良母好媳妇,她热爱家乡、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的不凡表现感动清河、名扬十里八乡。

爱乡。生于清河长于清河,根植清河这片热土辛勤劳作,播种收获,对家乡父老乡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怀有深厚情感,以感恩之心服务乡邻。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建设,乐为公众做好事、干实事、办难事、行善事,广爱群众信赖。

爱家。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孝敬公婆,体贴入微;抚育儿女,母爱深深。特别是在丈夫病重期间病逝以后,以坚强坚忍坚守家庭美德,以柔弱之躯担当重负,精心护理丈夫,悉心侍奉公婆,苦心抚育儿女,面对无情现实强忍悲痛承受巨大精神打击和经济压力,使全家从危难中一步一步走过来,让老人得以安度晚年,儿女健康成长成材,重新走向新生活,堪称贤妻良母好媳妇。

爱岗。担任村妇女主任、计生专干以来,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全身心投入所担负的工作,倾其所能用心服务。即使在家遭不幸的情况下,仍不忘工作,以满腔热情激情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所负责的工作一直走在全乡乃至全县前列,被各级评为计生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表彰,2011年获得国家计生委、计生协“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村民自治示范村居”殊荣。本人因贡献突出,连年被上级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等荣誉称号。

张秀梅  怀宁县江镇镇赵山村

她,一个朴实而坚强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而执着的农家媳妇。她曾在外打过工、开过馒头店,特别能干,生意一度红红火火;现在家经营肉鸽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模有样。然而生活却给了她许多的不幸与无奈,面对生活的一次次挫折,她始终坚持女性应有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对待醇厚老实的公婆敬如上宾,对待久病的丈夫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勤恳耐劳、朴实无华,用挚爱一生的情愫谱写着爱的真谛。

她,叫张秀梅,怀宁县江镇赵山村人。1977年出生于河南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十几岁随家人迁至新疆尉犁。2000年出疆来到深圳打工,与同在东莞打工的安徽怀宁小伙张小严相遇相知, 2001年与之步入婚姻殿堂,远嫁安徽成了张家的儿媳妇。当时家里条件一般,结婚时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但她说没关系,今后我们齐心挣钱再慢慢添置。婚后,她随丈夫开始转行学做馒头,从事馒头经济。因为对深圳生活很熟悉,他们决定到深圳试试运气,为了不给家中的父母增加负担,走的时候路费还是向亲戚借的。为了省下房租钱,他们曾一起夜宿桥洞,面对生活她选择承担,发奋图强。慢慢的生活好了点,有了点积蓄,家乡的亲戚朋友来投靠,宁可自己苦点,也要给他们安排好的食宿。并四方打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他们找好的门面和店铺。在家中,她是公公、婆婆和丈夫认可的好媳妇;在外人眼里,她是人见人夸的好邻居、好姐妹,孩子们心中的好阿姨。

可是结婚几年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经查得知,是丈夫的问题,她无怨言并给老公打气,说可以慢慢治。知道老公身体不好,她一边做生意一边尽心照顾丈夫。每天都是饭捧到、水备好,居家的日子,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忙里忙外。对公婆更是敬爱有加,在回到家的日子,总是抢着干家务,做饭总要先考虑他们最喜欢吃什么,变着花样让老人增加营养。村里的人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结婚十二年来从没有与公婆邻里发生一次口角,始终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家。

当生活正向着幸福出发的时候,命运似乎总在捉弄人。婚后第五年,2007年下半年,命运将这位温柔贤淑的女人推向了深渊。新疆的母亲患肠癌晚期住进医院;几乎同时,丈夫在与自己一起经营新疆包子店时,突然倒下,送到乌鲁木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更是残忍:尿毒症晚期。生活的突变,巨大的精神压力象山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只见她日渐消瘦,但在人前,她从不掉一滴泪。医院里,她跑上跑下取药缴费,回到病房给病床上绝望的丈夫洗头、按摩、擦拭身体,倾情照料。真的不知道那个日子,她是怎样熬下来的。为了争取更好地治疗,在家人的陪同下,丈夫转院上海肾病专科医院救治,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做内娄定期血透。在上海肾病医院一住就是大半年。那时的开支大,一周两次的血透,每次费用600800元不等,新农合报销比例也很低,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境雪上加霜。张秀梅,咬咬牙说:“没事”。只要你好好地就没有过不去的槛,我们有手有脚,回家咱一起想办法,身体差了点没关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生活照样行。今后你动脑,我出力,我会守住这个家,会照顾你一辈子。

真的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半年后丈夫出院,回到安徽老家。这时,张秀梅才有时间顾上给新疆的娘打一通电话。忍住泪水,坚韧地告诉病榻上的娘,丈夫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家里的人会与她一起共度难关,请爷娘放心,请哥嫂放心。六个月以后,2008年那场大雪中她回新疆送走了因病医治无效离他而去的亲娘。母亲临终前对她说:小严是好人,你不能离开他,他更离不开你,你一旦离开,就等于你亲手杀了他。娘的话她铭记在心。在回新疆的日子里,村里的人常常背后说,这次她是不会再回来了,她的家人也不会让她再回来受这份罪。快过年了,雪很大,她心知自己的丈夫一定在自家的房顶张望,一定在寒冷的夜里哭泣,几天几夜的路程,她从新疆回到了婆家,回到了丈夫身边。那个年,她不是一个人回来的,是娘家的大哥大嫂带着三个孩子陪同一起来的,娘家人在安徽过的年。他要让哥嫂知道她在这里生活的并不差,她很幸福。

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一个女人用她的承诺支撑着一个脆弱的男人,支撑着一个家。从此,她比以往更坚定,更成熟,更感担当。担当了常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担当的一切。六年如一日,为了爱,撑起一个家。2008年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他们办起了养鸽场,在公婆的帮助下鸽场的经营还算顺畅,规模也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勉强维持丈夫的基本医疗费用。为了多有盈余丈夫不顾医生 “地上掉一根稻草你也别去捡” 的建议,坚持用摩托车往安庆市场上送鸽子,来回几个小时的路程,他一跑就是4年。这是一条生意路也是一条通往医院的生命线。为了节省开支丈夫每次去透析都自己开摩托来往于家和医院之间。张秀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做梦都想什么时候能够买辆车亲自接送丈夫去医院。

日子再难,担子再重,张秀梅依然是家里家外、忙忙碌碌,从不轻易放弃,恨不得一天办完所有的事情。公婆在地里干活维持家里的生活,她一个人忙完鸽场又回家洗衣做饭,从不耽搁。人人都羡慕公婆有她这样的好儿媳;也有人心疼她,劝她离开,何苦苦了自己,她用自己的行动驳回旁人的闲言碎语。亲戚朋友说要把她的事迹帮忙在网上发布一下,或许能得到社会上好心人的救助,她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她说:现在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很高,而且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过好,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因外力而改变,只想过简单平凡的生活。如果生活需要靠别人来接济,这不是我想要的更不是我的家人想要的。

张秀梅,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却又不寻常的好女人,结婚十二年,与公婆从不计较、从未争吵的好媳妇;对丈夫从不言弃、相濡以沫、情定磐石的好妻子;对自己却从一而终、坚守承诺、生死相许。她自己说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丈夫有生之年,能有人叫他爸爸。张秀梅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爱的价值,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好媳妇”的真正内涵。更用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撑起爱的一片蓝天。

王卫红  潜山县水吼镇天堂村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197010月出生于潜山县水吼镇天堂村油坊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1990年与潜山县水吼高级职业中学教师胡宗祥结为夫妻。下面把我为人妇后的所作所为做个介绍。

一、孝敬老人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三从四德”变得无影无踪,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妇做婆婆”的说法流传。而我认为:“要想家庭和,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善良。这些年我先后送走爸爸、姥姥、婆婆,深感人生短暂,生活美好,人活着,一定要珍爱生命,享受生活。结婚后,二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天生弱智的婆家姐姐,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婆婆2006年不幸在家中跌伤腿骨,尽管送进医院做了手术,但出院后仍不能行走,同时婆婆血压又高,若再次跌倒,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这期间,我从未出过家门,尽心照料婆婆,尽其所能让她吃好、穿好。2008年婆婆去世后,我把对婆婆的敬意转给了公公,公公2010年患上脑血栓病,行动不方便,说话不清晰。婆婆去世后公公得病前,我在潜山县水吼供销超市上班。公公得病后,我毫无犹豫地辞去工作,安心待在家中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至今。

二、关爱孩子

每位妇女在一生中处于女儿、妻子、母亲等众多的角色之中,非常不易,其中妈妈的角色最不易,亦最重要。妈妈教育观的正确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家庭的稳固和子女的成长,而且间接影响乡村两个文明的建设,乃至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那么妈妈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呢,我认为要从“良师益友、鼓励为主、尊重选择”三个方面去努力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经过亲身实践,我的孩子得到了老师、邻居的喜欢。培养孩子有爱心、讲礼貌,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用真心多交朋友,这就是我在孩子身上的教育理念。

三、处好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里没有一点小矛盾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之间多一分谅解,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宽容,家庭会更加和睦、幸福,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我父亲曾送给我这样一首诗:敬老爱幼睦里邻/蓬转杏坛二十年/公婆孝敬最为先/里邻和睦互关爱/天道酬情蜜味甜。成家后,这首诗成为是我生活的航标,常常暗自提醒和鼓励自己做个好媳妇,为妻子的角色增添魅力,为母亲的角色增添道德,为女人的角色增添内涵。行动上我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家庭出现一点小矛盾时,我做到了不穿坏话传好话,压事不挑事,不搞纷争,以大局为重,尊重长辈和伯嫂,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家庭一定会成为一个和睦的家庭。至于邻居之间,我和丈夫都是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和谐相处,加之邻居素质相对较高,我们大多时候是在受大家的照顾,我们就只有感恩的份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自己距离“好媳妇”的标准还很远,我还要在知书、达礼、有思想、有品位等诸多方面加强努力。最后让我以歌曲《国家》的几句歌词作为我参选材料的总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吴转琴 潜山县黄泥镇文昌村 

吴转琴,女,19795月出生于前进村甘塘组,2001年与文昌村卫星组郝刘平结婚。十几年后的今天每每卫星组的百姓们说道她时都会由衷的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而亲切地称呼她:“卫星的好媳妇,文昌的好干部”。

虽说公公贤明、婆婆勤俭、丈夫本分、弟弟能干,是当地有名的“五好文明家庭”,但一个新婚女性的内心多少会存在一些忐忑。怀揣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她从一开始便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告诫自己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做起,用勤劳的双手、真诚的情怀去做个称职的“好媳妇”。每天承担家庭所有家务的同时还要下田除草、播种、采摘、收割,她总是默默地付出。她性格开朗,特别能感染人,人们和她聊天谈心总不缺少欢声笑语。日子一天天过去,慢慢地卫星组乃至全村其他村民组的人们都认识了她。2004年在全村老百姓的推选和信任下她当选为文昌村妇代会主任,从事全村的妇女儿童工作和计划生育专干工作。她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总是努力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无论是村里的工作还是家里的家务和农活,她总是白天做不完的晚上做,村里的工作争先进,家里她还是公婆的好媳妇,不同的是多了她更加忙碌的身影。20108月,结婚9年后的两口小家庭新添了一个可爱的小天使,一家人喜出望外、街坊邻居纷纷道喜,卫星组的居民们也同时深感欣慰,因为他们理解在农村地区如此晚的生儿育女需要承受多大的内心压力,需要多大的勇气去面对,那时或许内心最喜悦的当属吴转琴自己。

细微处积累着信任与友爱

公公是本地区有名的长者,享有他人良好的口碑与尊重,和蔼而贤明的他与谦逊勤快的吴转琴很是投缘,公公很疼爱自己的媳妇,而吴转琴也同样尊敬和孝顺公公。新婚没多久她就了解了包括公公在内全家所有人的生活喜好,哪种菜烹饪出何种口味也做到了心知肚明。该地区几十年来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户户的家庭主妇都秉持着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过去没得吃没得穿而养成的处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生活习惯也一直保持至今。吴转琴也是如此,作为媳妇她总是优先考虑公婆,自己却省吃俭用。现如今条件好了,她依旧保持着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弟弟和弟媳在北京辛苦打拼,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也过上了好日子,物质条件要远远优于家乡。每当春节他们回家过年,吴转琴体恤弟弟与弟媳常年在外的艰辛与不易,总是把他们当客人待,独自承担起所有家务,她忙碌并快乐地操持着所有事,让家人倍感团聚的喜悦和温馨。邻里街坊是公公儿时的玩伴,和亲戚没有什么区别,日常串门当然是少不了的,这些长者也同样早已认可和称赞着吴转琴的勤俭与谦和。

困境前流露着乐观与执着

新婚伊始面对主要依靠种植蔬菜作为家庭唯一经济来源的客观现实,吴转琴毅然义无反顾地分担起丈夫,年长的公公、婆婆的农活。农活之余她内心却在时刻牵挂着外出做建房零时工的丈夫的人身安全。生活虽然十分艰苦,吴转琴依然笑呵呵地过着日子,她的乐观向上感染了全家人,使得其家庭关系十分和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生儿育女往往要比城市地区早,尤其对于身处大别山周边的欠发达地区。由于丈夫的身体原因夫妻两人迟迟没有孩子,然而这一正常且没有大碍的小问题却在这贫困而又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村被无限放大,这期间她所承担的内心压力不言而喻,然而她的回应往往还是那样乐观而幽默:“响应晚婚晚育嘛!”。20129月份,婆婆突发脑溢血,在这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犹豫的时刻,加上丈夫又在外地打工,她沉着冷静,和公公及邻居们一起连夜将婆婆辗转多个医院奋力抢救,婆婆经过长达20多天的重症抢救观察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待婆婆病情稳定后她又匆忙赶回家中投入到村工作以及田间耕作当中。

繁忙中彰显着无私与责任

计划生育服务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奔波于共辖37个村民组的大村更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好的服务质量必须建立在对村情、组情、户情、民情足够了解的基础之上,起初吴转琴感到过失落、遇到过挫折,但秉持尽心尽力工作理念的她还是毅然坚持了下来,每天拜访农户、走田间、钻稻田了解户情孕情的同时也逐步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认识,更重要的是与群众们增进了友谊,这些都是如今她在工作中有着优秀表现的主客观基础。在2008年合并村后的第一次两委换届选举中她以很高的得票率成为了我村村两委中的一员,越来越优异的表现使得她在201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又一次高票当选。每天清晨不到6点田间的老人们都能看见她赶往河边洗衣物的身影,因为必须要赶在7点之前给家人做好早饭,待安顿好小宝宝后就立即赶往村部或者沿着田间小道直奔农户家面对面了解情况为他们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她是如此热情和尽心尽力,以至于老百姓们源于心底地称赞她是贴心的好干部。

时光无垠而流水有情,真心无悔而百姓贴心!现在她还是每天养育着子女,孝敬着父母,做着平凡而光荣的工作,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在这民风淳朴的农村,一个平凡的农家女子能够得到群众由衷的称赞实属不易,“卫星的好媳妇,文昌的好干部”也自然实至名归!

最美当是孝与贤——记黄泥镇文昌村好媳妇吴转琴(简介)

吴转琴,女,19795月出生于前进村甘塘组,2001年与文昌村卫星组郝刘平结婚。十几年后的今天每每卫星组的百姓们说道她时都会由衷的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而亲切地称呼她:“卫星的好媳妇,文昌的好干部”。

新婚伊始时,怀揣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她从一开始便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告诫自己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做起,用勤劳的双手、真诚的情怀去做个称职的“好媳妇”。与家人一道建立富裕且幸福的家庭。日常生活当中她勤俭持家无怨地操持着家务,孝敬着父母,与叔伯妯娌姑嬷亲如同胞兄弟姐妹,与邻里之间互帮互助,长期下来无论是家人还是邻里对她都是赞不绝口。由于平时出色的表现和村民的信任,2004年她当选了村干部,从此她就过上了更加忙碌的生活。她的责任心很强,总是努力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以至于人们纷纷称赞她为“卫星的好媳妇,文昌的好干部”。

时光无垠而流水有情,真心无悔而百姓贴心!现在她还是每天养育着子女,孝敬着父母,做着平凡而光荣的工作,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在这民风淳朴的农村,一个平凡的农家女子能够得到群众由衷的称赞实属不易,“卫星的好媳妇,文昌的好干部”也自然实至名归!

许育云  潜山县油坝乡油坝村

在油坝村中心村民组,人们一提起许育云,都会感慨——黄大妈真有福气,遇上一个比自己亲生女儿还要孝顺的儿媳!黄大妈的儿媳许育云今年40岁,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乡村妇人却用她的善良、坚韧以及持之以恒的劳动与付出感动了油坝乡的许多村民,也让她自己的家庭沐浴在和谐幸福的氛围中。尤为不易的是常年照顾年过花甲且因中风瘫痪在床的婆婆,其中的酸甜苦辣谁能体会?

  村民们说:“老人的头脑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清醒的时候,她会说自己丢人,连大小便、洗澡都得儿媳亲手照顾,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问及这几年来照顾婆婆的经历,许育云丝毫没有怨言,而是很自豪地说,她尽心了,老人这些年来全部是她一手照顾的,每次大小便都是她打理,几年来从没因老人尿床而让她睡过一次湿被褥!

  许育云说:“老人这辈子不容易,老来中风瘫痪了,当晚辈的没有理由不好好照顾,谁都有老的时候。”在许育云的家,我们看到老人居住的房屋放着取暖器,许育云说,婆婆瘫痪后,每天夜里她都会帮他翻身,为防止老人受凉,她就买了取暖器。“本来想装空调的,可是老人不让,说太费钱了,嘿嘿,这些年家里开销也挺大,我也只能买个取暖器先凑合着,”许育云憨笑着说,“在我的眼里,婆婆和我妈妈是一样的,我妈也经常叮嘱我把婆婆照顾好。” 

   许育云的丈夫汪黄坤曾湿着眼眶说:“四年多了,我媳妇一直精心照顾我母亲,让我能够在外地安心的打工,我很感激。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寄读,每逢周末她(许育云)的担子就格外重,不仅要照顾我母亲还要照顾儿子,为了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田里的农活儿都是她一个人扛。乡里有人收竹席,她便学会了编竹席,得空就给别人编竹席挣手工钱……”老母亲瘫痪的这四年,许育云的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儿子就读于潜山三环中学。高中的学业压力很重,许育云自身虽只是初中毕业,却对儿子的教育一点不马虎。儿子小学和初中时她不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检查儿子的课业。现在虽已看不懂儿子书本和笔记本上的内容,但她还是会常常让儿子拿给她看看。她说:“我读书不多,但我知道知识的重要。儿子现在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常常看看他的笔记本是希望他知道妈妈对他的期望。这也是我难得的可以和儿子谈心的机会,我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正直向上的人。”。

  “婆婆中风不久,我爸爸生病到人民医院住院,那时候由于我在家照顾婆婆实在走不开,无法到医院去看望自己的爸爸。那一次,婆婆又哭又闹,说他连累了我,连自己爸爸住院都没能去看一眼。”许育云说,这些年来,她在照顾婆婆时,也流了很多泪,不是因为照顾老人不能同丈夫出去打工挣钱,而是老人因身体不便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躲在一边抹眼泪,而转过脸来,还是会对婆婆满脸赔笑,好让老人安心养病。

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每天都在演绎着人间真情;一个朴实的年轻妇女,不顾辛劳四年如一日侍候婆婆。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许育云冬去春来四个年头,照顾瘫痪的婆婆无怨无悔,在当地村民中被誉为“天下难找”的“最美媳妇”。村干部卢育生说:“这些年来,许育云极少走娘家,父母亲想她了就会过来看看。她的父母亲也是令人尊敬的人,每次来都叮嘱许育云把婆婆照顾好。”逢年过节,村里也会对他们家给予帮扶。

  “老人活着一天,我就得好好地照顾一天,我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好而留下任何遗憾。”在交谈中,许育云说:“作为媳妇,不离不弃照顾老人是应该的,孝敬老人也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而我们的社会正是需要许育云这样的好媳妇,感染一方乡民,树立地方榜样,美化乡村文明环境,这也是构建美好乡村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张李  潜山县黄铺镇槐树村

  张李君,女,35岁,中共党员,潜山县黄铺镇槐树村妇代会主任、计生专干。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她热爱自己的工作,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她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但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会说:“我只是在做一些

自与丈夫结婚以来,她和公婆的和谐程度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婆也一直把她视如己出,有些话宁愿对她说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女儿们,媳妇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贴心人。如今,婆婆已年满花甲,在十余年生涯中,每天帮婆婆料理家务,早晨起来扫地洗衣,白天除在村上班外,帮助婆婆做饭,特别是来人客往,重任更落在她身上,买菜、做饭、洗碗等主挑重担,从不叫苦叫累。如有病情,主动找医生、拿药、端菜倒水、送饭,问寒问暖问病情,从不怨一声。婆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融于一体,形影不离,生活中体帖,生产中体量,说话轻声细语,喊妈不高调,婆媳之间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待公婆似自己亲爹娘一样。

家里除了公婆需要照顾,丈夫的祖父也尚在人世,现已八十多岁。老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需要别人长期照料,这个艰难的担子也是落在了张李君的身上。为了能让老人心情愉快地度过晚年,她经常往返于县城,给老人买一些新鲜的以及老人以前没有吃过的水果等食物,让老人也能享受口味之福。

丈夫长期在外从事移动通讯业务,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候很难避免把工作中烦闷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态带回家去。而她总是以一个女性宽广的胸怀去抚平丈夫的情绪,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气和的情绪、稳健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她从来不因为丈夫工作繁忙,照顾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后腿,影响丈夫的工作。他们婚后相敬如宾,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她们二人之间非常坦诚,推心置腹,沟通非常到位,她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她勤俭持家,合理安排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儿子上学以及家中的其它生活琐事,都由她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

她家四世同堂,家大口宽,耕地面积之多,荒地之广,亲戚几十门,往来开支及生产、生活费用大,加之丈夫经营移动通讯业务,投资大,而她正确理财,主动配合家庭,本着节约办实事的原则,办好每件事情。孩子在小学读书,既关心其生活保证营养充足,又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空闲之余,给孩子补课,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孩子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三好学生”、“优秀青少年”。善于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她所处的位置是承上启下的,社会中无处不存在矛盾,这么大的家庭,矛盾难免出现,一旦有苗头,她主动与长辈沟通,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持着忍耐、包容、体谅的态度,共同协商、相互理解、妥善解决。

她所处的村民组二十八户,每逢人家有大事,主动为人家整顿,挑起厨师重担,一干就是12天,即使是累了,也是默默无闻。邻里间有人需办事,需跑路,均委托她办理,且及时办到,急人之所急。邻里间纠纷,主动调解做工作。正因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之下,邻里之间团结和睦,未出现过打架斗殴、争吵事件的发生。

她从事的职业是妇联主任、计生专干,处处关照育龄妇女,每逢妇检,她整天忙于服务,关注妇女的身体健康,关心计生对象的身体,且积极为计生对象办好所需的事情。如有人作人流、引产等手术,她整天带夜在医院里照料、谈心、做思想工作,如同亲人一般。白天上班,主动下组入户听取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孕情发现率上下功夫,且从源头上控制二多孩的出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计生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主动联系五个组,每年圆满地完成了上级的分配任务,群众需办的事情及时办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事业有成。

积极参与,关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本组今年修建砂石路面,她带头捐款,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无钱捐物,出工出力,使整个路面铺筑成功,顺利畅通。每逢村遭与不幸的农户,均献上一份爱心,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妇女间为点锁事争吵,她身先士率,及时上门劝解,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

张李君同志年年被镇、村评为“好媳妇”,她的家庭也是经常被镇村评为“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她的先进事迹不光在邻居间传为佳话,加上她作为村妇代会主任,经常与妇女群众打交道,为她们提供服务,因为这些,也影响了村里原本那些不和睦、不和谐的家庭,现在镇、村每年都评比一批“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争当“好媳妇”也在那些媳妇中悄然形成一种习惯。

彭改南  潜山县塔畈乡西河村

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她是一个孝敬公公婆婆,相夫教子的好媳妇。五年如一日服侍患有严重食道病的婆婆,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塔畈乡西河村西河组彭改南同志。

该同志1971年出生在塔畈乡彭河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好女孩。1992年嫁入塔畈乡西河村与村民李建国结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婆婆性格开朗随和,婆媳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也就其乐融融。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近年来,婆婆因身患食道肿瘤,不仅家里花费了大笔的医药费,而且婆婆从此由一个健康人变成生活难以自理的残废,婆婆是个急性子,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常耍性子、发脾气,彭改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婆婆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伴婆婆,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她说:“不论以后怎么样,我都会陪伴你。”在儿媳的鼓励劝导下,婆婆慢慢摆脱了阴影,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走上了生活的正轨。自婆婆患病以来,五年如一日,体贴入微,从无半句怨言,在西河村传为佳话,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媳妇。

嫂子中年因病过世,对婆婆赡养服侍他们夫妇一概扛起,从不奢求哥哥负担。彭改南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家庭成员的不足,用孝心敬养长辈,用爱心呵护晚辈,把一个清贫残缺的家庭勉强经营得和和美美。

婆婆患病后,彭改南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婆婆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因我们村是种茶村,茶叶是季节采摘,彭改南既要服侍婆婆,又要采摘茶叶。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上山采茶。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一个便桶在床角,每天清洗一次;婆婆洗澡要准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特别是在夏季,她把婆婆当孩子一样,每天给她清洗物流次,被子也是两天洗一回,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让刚进家门的客人都不觉得有病人。五年来,彭改南虽然离娘家近,但她很少回家,到外地办事,都要赶回家侍奉婆婆,否则她心里不踏实。改革开放后,党的政策好,家境日渐宽裕,她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婆婆床头替她清寂解闷。这些年,丈夫李建国由于家庭劳动力少,又要忙农活,丈夫有时情绪不好语言冲撞了老娘,彭改南劝她“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呀!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做一辈子好事。彭改南同志用五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尤其在她孝顺婆婆并精心照料下,彭改南有两个女儿,在她的感染下,她们都十分尊重孝敬奶奶。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她孝敬婆婆、敬重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她的事迹在周边村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送中受感动,在传送中升华理想,在传送中学习榜样。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幼,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表率,树立榜样。

储晓燕  岳西县天堂镇城东社区

储晓燕,女,197910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2001年参加工作,2005年招录进岳西法院,现任岳西县人民法院民一庭书记员。12年来,工作上她爱岗敬业,生活上她处处关心别人,家庭关系上也处理得和谐美满。单位里,她是领导和同事们认可的好同志,家庭里,她是婆婆和丈夫认可的好媳妇。

她是家庭里一缕温暖的阳光

储晓燕的家庭是一个“四口之家”——婆婆、丈夫、女儿和她。

    进这个家之前,准公公就因病去世了。嫁进这个家后,看到孤单的婆婆不是坐在房间里抽闷烟,就是一个人唉声叹气,储晓燕便想起娘家母亲的话“少年夫妻老年伴”,可是婆婆已没有了老伴啊!善良的本能,让她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从现在开始,我要做婆婆的知心伙伴”。

她做到了,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出差到宜兴,听同行的同事说,用紫砂泡出的茶比其他茶具泡的更有滋味,她就毫不犹豫地给婆婆买了一个,爱喝茶的婆婆,只要家里来人就把杯子拿给人家看,说是媳妇买的,高兴劲溢于言表。还有一次,单位组织外出学习,她知道婆婆抽烟,回来时就给婆婆买了一条当地的烟,并告诉婆婆那里的一些风土人情,婆婆非常高兴。得知婆婆跟别人聊天,说起过玉镯,出差到云南的时候,她便记着买一只回来送给婆婆,婆婆嘴上嫌她不该乱花钱,可逢人就说媳妇有心!这样做一次、两次很容易,可她这些年做的却很多。不仅如此,最难得的是,储晓燕与婆婆朝夕相处8年,从未红过脸,每天下班回来陪着婆婆聊天,把自己上班时遇到的趣事告诉婆婆,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婆婆;每天晚饭后陪着婆婆散步,走在路上,她和婆婆总能如母女一样相偎相依,亲切交谈,这让跟她们同住一楼的所有婆婆或母亲们羡慕不已:“你家的媳妇比女儿还好!”这让她的婆婆听在耳里喜在心里!

    对于老公,她不仅是贤妻,更是事业上的伙伴。前几年老公因工作不顺,回家后懒得和家人交流,有空就泡在网上,她从注意身体的角度关心老公,从多陪婆婆的角度让他少上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陪老公渡过低谷期。老公在乡下上班,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身上,她从未抱怨过,相反却经常安慰老公,让老公安心在乡下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一个寡言少语的老公变成了性格开朗的男人,这个家充满了欢声笑语。

对待女儿,她有她的一套教育方法,女儿上幼儿园时,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就非常强,中班的时候,奶奶生病了女儿就知道主动给奶奶端水拿药…… 

对待老公的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也是敬重有加,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对她刮目相看!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心和宽容!她时刻告诫自己:“嫁给了他,他的母亲就是自己的母亲,他的家人就是自己的家人,要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对待他的亲人,甚至更好!”

她是单位里的业务骨干

    2001年至2005年她在岳西县中关乡计生办工作,当时她只是一个临时工,但2万多人口乡镇计生内业让她处理得井井有条,从未出现过差错。200511月招录到法院后,储晓燕先后在基层庭、办公室、院内业务庭工作,任过出纳、文书收发员、档案管理员、审判庭书记员等职,每到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她都毫无怨言,认真学习不懂的东西,虚心向前辈请教。在办公室搞后勤时,面对全院十几个内部机构,她深知一人难中十人意,总是谦虚谨慎,赢得了大家的充分肯定。书记员,做的是一项辅助性工作,繁琐而复杂,很难出成绩,出错误却是难免的。同时招录的同事,有的改行了,

她却一直坚持干,她常说,一名好的书记员会让审判员轻松很多,想做一名优秀审判员,就得先当好书记员,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让业务更精,让自己更加出类拔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没有放弃业务学习,2009年她取得了法律本科学

历。

她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选派干部   

2010年响应组织的号召,她被单位选派到到村里挂职,时年30岁。因为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她曾彷徨过、惴惴不安过,为了挑起这份重担,她说她晚上睡不着。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她下到村里,一家一户走访,和村干面对面交流,向单位老挂职干部请教,很快,她对第一书记这一角

色有了准确定位,她与镇里分管同志一起制订村级发展规划,与村干一道跑项目、争取援助,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争取政策,为他们分忧解难。她挂职期间,她所在的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文明创建活动,都有了快速发展,她获得了组织与群众一致好评,在年度及任期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等级,并再次选派到村级挂职。

经过挂职锻炼,储晓燕历练成一个颇有全局观念的人,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贤媳、贤妻、慈母,还是一名热心社会公益的爱心人士,每年单位组织为贫困户及灾区捐款捐物时,

她都带头积极参与,今年县妇联号召巾帼志愿者活动,她第一个报名了。

王金定  岳西县来榜镇羊河村

说起王金定,羊河村全村上下没有人不知道的,人们都说她为人善良,办事公正,是一位难得的村干部、好领导,更让人夸奖和羡慕的是朱家得到一门好媳妇,又孝顺会办事,里外一把手,真是难能可贵。

一、公公婆婆说:她虽是媳妇却更胜似女儿。

王金定本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夫妻两人带着上小学儿子,还有公公婆婆,虽然婆婆是残疾人,不会说话,但是一家五口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冬的一天,她丈夫在太湖外出办事途中突遇车祸,不幸身亡。家中顿失栋梁柱,她用瘦弱的肩膀独自承担全家重担。婆婆说话不全,但她经常跟婆婆沟通,悉心照料,在家里抢重活脏活做,尽量让婆婆多休息;公公身体不好,她经常对公公说,重事不要做要多注意身体多休息,重事请人帮忙。公公婆婆逢人便说,媳妇比女儿更孝顺更亲。

二、儿子说:妈妈是最好的妈妈。

儿子六年级了,说起他妈妈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自豪的表情,他说妈妈既有父亲的严厉更有母亲的慈爱,教育他为人做事的道理。她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妈妈工作忙不在家时,儿子都能自己做饭吃。

三、同事说:她工作是一把好手。

“搞工作就要搞出点名堂来,要争创一流成绩,争作一流贡献”。这是王金定的工作理念。自担任村计生专干以来,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处于全镇一类村,2011年、2012年连续在全镇计划生育专项考核中获得第三名,自己个人也获得计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肖丽云  岳西县和平乡太平村

大山深处的岳西县和平乡太平村梨树组,十年前还非常贫穷,典型的贫困户汪中民家,四人生活,本人患中风病瘫痪在床多年,妻子是一名智障残疾人,儿子汪全进二十才出头,刚从学校毕业回来,还带着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疾病的侄子汪全倍,两个儿女刚成年便出嫁寻生计去了,家庭几乎没有什么收入,生活主要靠政府救助和亲邻帮扶维系,乡邻们都在担心着,这样的一个家庭,已步入成年的汪全进上哪儿去找媳妇……

2003年,仅小学文化程度的肖丽云和汪全进相识并相爱,在亲戚朋友的一片反对声中,她带着女孩的纯真于0410月走进了这个全乡出名的特困家庭,随之而来的不是新婚蜜月的甜美,而是摆在她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家庭问题:公公和哥哥治病所背负的债务;为娶她进门借亲友的财物;除去几亩承包地的产出再无其它收入来源的家境和生病的哥哥、瘫痪在床的公公、智障的的婆婆三位老人。婚后的日子可想而知,过得非常艰难,但是肖丽云没有嫌弃这个家,可这样的日子究竟该怎么过?2005年春节刚过,经过再三考虑,肖丽云和丈夫汪全进远赴江苏打工。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在一家服装厂上班了,日子虽过得忙碌辛苦倒也充实,但好景不长。2005年初冬的一天傍晚,他们接到家里的电话,父亲病情加重,当他们回到家里时,面对的是父亲病情严重,庵庵一息;哥哥心脏病再犯,卧床不起;婆婆更是目光呆滞,六神无主的凄凉景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病情稳定后,亲人和朋友们再三劝她们趁年轻外出去挣点钱,家里让婆婆撑着过。面对这个现状,自己怎么能说走就走?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她决定让丈夫出去打工,她自己用瘦弱的身躯撑起这个家。从此,还怀有身孕的肖丽云每天天不亮就床,先照顾两个病人,帮助他们洗脸吃饭,接着喂猪打扫卫生,若遇上个晴天,将公公背到院中晒晒太阳,然后再肩扛劳动工具一路小跑去忙田里农活。到了晚上,安顿老人们都睡了,她才开始洗该洗的衣物、缝补该缝补的衣物,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她犹如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每天过着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辛劳日子。当有人问到她为啥这样年如一日的照顾公公,年如一日地照顾小叔子时,肖丽云憨笑着说:“人都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老人们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照顾他们还不是理所应当的?再说了,想想咱们将来也都有老的一天,现在不伺候好长辈,将来那里有脸面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对待自己呢?至于小叔子吗,俗话说‘长兄为父、长嫂为母’,他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公公身体不好婆婆又照顾不了,我们不管谁管啊?”

日子虽过得辛苦,但看到老人们在自己精心照料下病情得以缓解,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肖丽云心里就会特别满足。然而,正当这个特困家庭在肖丽云夫妇倾力操持下充满生机之时,200610月,不幸再次降临,残酷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公公的生命,小叔子的心脏病再度恶性发作,住院治疗,匆匆处理了公公的后事,丈夫又出去打工去了,而肖丽云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又到医院当起了小叔子的护理人。受经济条件限制,小叔子汪全倍稍微好转后就回来了。06年至08年三年时间里共五次住院,肖丽云既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孩子,可偏是祸不单行,10年刚过春节婆婆又被一路过的摩托车撞伤住院,肖丽云带着小孩子在医院陪护了四十多天。

肖丽云在丈夫面前是一个好妻子,在婆婆面前是一个好媳妇,在孩子面前是一个好母亲,为了创建自己的和谐家庭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的努力。她孝顺老人的举动也在乡间传为佳话。她对长辈的孝心,对晚辈的爱护,赢得了家人的一致称道,更赢得了乡邻的广泛赞誉。几年的媳妇生活,使肖丽云深深的理解了“孝顺”的含义,她常说:作为儿女,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终会有回报。

这就是肖丽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的村民,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镇。

葛海霞  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平村

她是一名普通的山村妇女,才四十二岁的她头上已经是屡屡白发,平日里没有光鲜的衣着,没有时尚的发型,有的只是默默劳作的身影,有的只是微驼的后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山村妇女,用她的博爱和伟大养育了两个孩子,用她的善良和勤劳帮助着身边的人,用她的坚韧和贤惠照顾着多年生病的公公。她用母爱和孝德诠释着好儿媳,好媳妇。

1988年她嫁到了同村的丈夫家,次年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丈夫因为工作很少在家,看孩子,种地,养猪,收拾菜园,样样都得亲力亲为,从未有过怨言,到了大孩子刚刚大点的时候小孩子又出生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早上为了趁孩子睡觉多干点活,总是天刚刚亮就起来干活,晚上孩子睡了,她确在煤油灯下纳起了全村人都称道的鞋底。

孩子大了,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让孩子能有好的未来,从农村来到了城里。初来到城里什么都不会,不会用煤气,不会用炉子只有一样一样的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手烫过,眼睛熏过,就这样学会了种种城里生活的技能。为了节省开支帮助丈夫减轻负担,房前屋后都是她的小菜园。种出的菜足够家里人吃。孩子到了上学的时候,不会骑车的她天天接送,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严寒每天来回四趟。怕外面的早点不干净每天早晨都会很早起来烧炉子,做早饭让两个孩子吃的饱饱的去上学,晚上孩子复习功课无论多晚她都会陪着,还得给孩子做夜宵,可她却从未吃过一口,“妈妈不饿”永远是这句。就这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十几年如一日默默的辛劳着。

除了照顾好孩子,身处大家庭的她是嫂子,是姐姐,在大家庭里她事事参与,事事积极参与,无论是谁只要有需要就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孩子的小叔和小姑在退伍和毕业后先后来到了岳西,住在了家里。她依旧对他们照顾有加,上班迟回有轻言细语的询问,遇到困难有设身处地的开导,有为其失败时的焦虑,有为其成功时的欢喜,当她们都成家时,从结婚,生孩子,处处为她们操持,生孩子时为她们熬夜守护,照看孩子时半夜起来哄孩子,这一切从未说过一句累,说过一句不。在伯叔、妯娌、姑嫂之间从未有过一次争吵,在大家的口中都是“好二妹”“好二姐”。

就这样她一天一天的劳作着,付出着。然而在孩子长大,弟弟妹妹成家,她的生活本该可以轻松点的时候,2005年的一天公公在逛街时的一次晕倒让她的生活一下子改变了。公公被送进医院被查出是慢性肾衰竭。全家人顿时陷入了一片迷茫,一想到老公公为这个大家庭操劳了大半辈子,在住院的时候,里外伺候着,变着法的做好吃的,炖汤想给老公公补补,当得知慢性肾衰竭不能吃咸的,她一开始单独为公公做菜,后来想到公公可能会感觉和大家不一样影响公公修养的心情,于是让家里人都吃的清淡起来。为了能对公公的保守治疗有帮助,她到处询问听说肾衰竭的人只能吃些精蛋白的,她就去买鱼,听说吃褐色的东西好,她就去买各种黑色的食品,为了让做出的菜不重复,口味好,只上了小学二年级的她买回肾病病人的菜谱,看不懂文字就问人,问不到人就照着图自己慢慢的摸索,除了这些病人最怕感冒发烧,她保暖御寒更是关心有加。就是这样悉心的照顾使得别人保守治疗只能坚持一年的,但是公公却坚持了两年,2007年公公不可避免的开始了透析,岳西只有县医院有透析室,需要透析的人很多,夏天还好,冬天住滨河路寒风刺骨,早晨天还没亮,五点多就得起来烧饭,叫公公起床,然后出去找车,公公上了透析机后还要回来给孩子烧饭,叫孩子上学,洗一堆堆的脏衣服,打扫房间中午又得去接公公。

就这样一复一日,由于长期透析公公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伴随着心肺功能衰弱,肠胃不适,经常会呕吐腹泻,她总是细心的擦拭,帮助老人洗换,一到冬天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她总是细心询问然后给医生打电话一个一个的询问清楚原因,再明明白白的给老人解释清楚。公公病后性情变的也不太稳定,时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她经常会受委屈,可是她却依然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别人问她,她总是说“公公身体不好,心情不好,我们做晚辈的要体谅老人家”。在公公病后她就保持了一个习惯,晚上睡觉只是半掩房门为的是晚上公公叫的时候能够听得清楚点。每次老人家难受叫的时候她在旁边肯定是第一个到的,发病的时候她总是能冷静的处理。孩子们上大学去了,丈夫上班下乡了,有时家里只有她一人,公公发病时,她一人总是能冷静的处理,打120,打电话通知家人,给老人利索的穿好衣服,慢慢的背上老人,从三楼背到一楼,到了医院挂号,找医生,收拾床铺,安顿好公公,自己早已是满头大汗,却容不得一点歇。公公住院即使有人照顾,她总还是很早就来了,晚上等老人睡了她才回去。餐餐送饭公公婆婆心疼她想让她少跑点就在医院打点饭吃,她说公公胃不好医院饭硬坚持要送,有一次大暴雨大家都认为不会送了,可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她打着伞外面大下里面小漏,全身都湿了,还是来了。

二十几年没见过她为自己焦虑不堪,没见过她为了自己的偏头痛四处求医,永远都只是“我睡一觉就好了”,我们看到的总是她四处热心的为别人张罗着,看到的只是深夜陪伴的身影,看到的只是她在别人成功时默默离去的背影。就是这样的一个农村妇女,她不会骑车,来往医院全是走,即使送老人去医院也是坐车去,走着回来,从老城东大桥到县医院这段路走一趟,走两趟没什么,这一走就是八年,刮风是走,下雨是走,下雪还是走,就如同这孝心一天两天没什么,一餐两餐也没什么,难的是天天如此,餐餐依旧。

时间在她的脸上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时间在她身上留下的是疼痛的旧患,而她却用时间去践行着她的贤良淑德,去践行着她尊老爱幼,孝顺公婆的美德。她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行动真是的感动着每一个人。

她就是包家乡鹞落坪村储湾组的郭海霞,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个足以感动千家万户的好儿媳。

黄美芬  岳西县青天乡老鸭村

黄美芬,岳西县青天乡老鸭村一位现年45岁的普通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她二十年如一日,精心服侍中风后手脚不便、语言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她用真情凝成的厚爱悉心照顾患病的母亲;她用慈祥的善良之心、博大的母爱,无微不至的抚养哥哥的两个遗孤;她用浸透心酸的泪水,将一个困难的家庭,转化成幸福。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了江淮大地。

    黄美芬196810月出生在青天乡道义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在淳朴厚道的父母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朴实无华、乖巧懂事、心地善良、尊老爱幼、邻里夸赞的好女孩。1992年她经人介绍,嫁给本乡老鸭村憨厚的同年小伙子王林海为妻。当时王林海家父母双双都已是年迈的60多岁的老人,哥哥患脑瘤,多方医治无效,撒手人寰,嫂子丢下6岁的女儿和4岁儿子改嫁他人。一家五口人挤在摇摇欲坠的五间土坯房内,家中一贫如洗,哥哥治病还欠下了一万多元的债务。婚后,黄美芬没有理会这些,而是将贫寒的家庭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有条有理,自己未曾生育,就担负起母亲的责任,精心呵护、抚育起侄子、侄女,视他们如亲生。为了偿还债务,改变家庭困境,黄美芬不顾家人们发对,毅然喂养起了母猪。结婚刚一年,小夫妻俩有了爱情的结晶,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平平安安。

    天有不测风云,199466岁的公公突然中风,经过及时抢救治疗,生命虽转危为安,而从此却落下了中风后遗症,瘫痪卧床,大小便失禁,神智模糊。黄美芬在抚养三个孩子、料理家务的同时,义无反顾地担负起照顾公公的责任,喂药、喂饭、喂水、洗身、梳头、接屎尿、换洗床单,她都一一承担了下来。照料孩子、服侍老人、料理家务,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二点多钟,甚至通宵达旦。屋漏偏逢连阴雨:1995年的一天,本来患有高血压疾病的婆婆,突然跌倒在地,昏迷不醒,从此经常发作,身体每况愈下。更意想不到的是,1996年,天真可爱的大孩子,急发疾病,手足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经诊断为癫痫。黄美芬只觉得眼前一片黑暗,弱小的身躯,重重的摔在了坚硬的土地上,辛酸的泪水夺眶而出。当她听到两个老人的呻吟和侄子、侄女的呼唤,挣扎着站了起来,在丈夫的搀扶下,紧紧的抓住公公、婆婆的手,喃喃地说:“我没事的,我会服侍好你们,照顾好孩子,支撑起这个家庭的。”

    黄美芬,更是没日没夜的干了起来,她养鸡下蛋改善老人的生活,想方设法为老人增加营养,她遵照医生的嘱咐,每天坚持搀扶着公公、婆婆活动行走,加强功能锻炼。老人需要拉屎拉尿就及时帮助解决,遇到屎尿在床她迅速清理,始终保持干净,就是夏天的时候,老人的房间也没有过异味。

    2003年婆婆突发脑溢血死亡,为了给老人、孩子治病和家中的生计,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服侍公公的重任落在了黄美芬一个人的肩上,而她依然用孝心照料着公公,用爱心呵护着哥哥的遗孤。为公公洗澡是一件最艰难的事,公公身躯高大,体重有150斤,每次洗澡她要将公公搀扶到凳子上,细心地脱下衣服,然后再抱入澡盆。洗后,先擦好上身,穿好上衣,扶上凳子,再擦下身,穿裤子。一次她在抱公公入澡盆时,脚下一滑,为了公公不受损伤,她拼命地支撑着,公公安然无恙,而她由于用力过猛,排尿系统受损,从此落下了小便失禁的毛病。

    为了孝心、爱心,黄美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一切,她不曾添置一件新衣服,人家送上一些旧衣服,她总是千恩万谢。听说河南有家专治癫痫病的医院,在安排好照顾公公的事情之后,她和丈夫带着孩子踏上了去河南的征程,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往返三天的时间,除车费外,她没有用上一分钱,寄宿街头、车站,吃的是家中带的干锅巴,更没有买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寒来暑往,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虽婆婆已含笑九泉,大孩子夭折,而85岁的公公虽行动不便,却神采奕奕,焕发着夕阳的光彩,享受着天伦之乐;侄女早已出嫁成家,前年为侄子盖了楼房,侄子也有了一个完美的家。而黄美芬依然还像过去一样精心伺候着公公,她仍喂养母猪,栽桑养蚕、种茶,改变着家庭困境。二十年来,她经历的坎坷困苦,成为了人生道路上美丽的风景。

二十年的心酸历程,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爱心,展示了她的善良、淳朴、真实的博大情怀,为邻里、为社会树立了一个博爱、仁慈、善良、孝顺的农村媳妇的光辉形象。

张九香  太湖县小池镇中心村

张九香,二年多年如一日,服侍年近九十的婆婆蔡代云,胜似对待她的亲娘。丈夫患精神抑郁症,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是她一个柔弱的女子担起家庭的重担,尽管家贫带头支持村、组工作,热心公益事业,树立了敬老爱老的好榜样,彰显正能量。

程红梅  太湖县晋熙镇芭蕉村

1985年,21岁程红梅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20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199510月,和她生活了10年的婆婆突患疾病导致半身不遂,她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地干活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后来,婆婆的病情加重,她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躺了六年。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小芬待我比亲闺女还亲。”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程红梅在邻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

此外,家里遇到任何事情,程红梅都会与老人商量,理解老人的思想,尊重他们的决定。在程红梅的影响下,她的儿子也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如何孝敬老人,善待长辈。目前事业有成,工作较佳。她儿子以母亲为榜样,小时候就时常会拿着自己的一点点压岁钱给爷爷奶奶买小点心。休息的时候就到爷爷奶奶家里,把平日里上课学到的新鲜事与老人分享,使得老人尽享儿孙之福。

自程红梅婆婆瘫痪起,至今已18年,程红梅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当初,程红梅既要服侍婆婆,又要下地劳动,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下田干活,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婆婆有晚餐喝酒的习惯,程红梅习惯性地每晚备一杯酒;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一次清洗;婆婆洗澡要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二十年来,程红梅很少在外过夜,到十里八乡喝酒,都要赶回家侍奉婆婆,否则心理不踏实。有次内侄婚庆,要到娘家帮几天忙,她硬是把婆婆带到了娘家。两个儿子相继成人成家,家境日渐宽裕,程红梅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婆婆床头,替她清寂解闷。这些年,丈夫有时言语上顶撞了婆婆,程红梅总对丈夫说“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呀!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程红梅同志用二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在程红梅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精神还是很好,虽然八十多岁了,仍然精神矍烁。长时间同婆婆的和睦相处,她们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一样的性格、相同的爱好、喜欢一样的颜色、就连喜欢吃红薯、南瓜、和胡萝卜都一样。婆婆常说“俺这个媳妇真是随俺!”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有时左邻右舍去看望程红梅的婆婆,她逢人就说:“程红梅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左邻右舍都说没有程红梅的孝敬之心,她的婆婆活不到今天呀!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程红梅的两个儿子和媳妇,在程红梅的感染下,他们都十分尊重孝敬奶奶。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

程红梅孝顺婆婆,敬重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程红梅的事迹在周边村镇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经典国学《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程红梅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在越来越文明的新农村里,这样的好媳妇就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她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一阵清风吹过,留在耳边的仿佛是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人生在世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王桂枝  太湖县弥陀镇田家村

今年34岁的王桂枝,她十年悉心照料公婆,照顾家人的事迹,深受街坊邻居的赞扬,乡亲们提起她,没有一个不夸她是个好媳妇。

全家六口人,父母,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小女儿2007年出生后,王桂枝主动做了绝育手术,是县典型的二女结扎户。当时,她的公婆很不理解,在丈夫的配合下,她向二老做了好长的思想工作,二老才勉强同意。虽说是在弥陀街上经商,除了每天要打理店里的生意外,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公婆、孩子,干农活,和普通的妇女一样,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忙碌,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感人肺腑的表白。以一个典型家庭主妇的心态,一丝不苟做认为该做的事,一如既往,从不言弃,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于二零零八年九月评为安庆市“婚育文明户”的称号。

在公婆的眼中,她就是一个好女儿。二老经常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由于老家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一个夏天的傍晚,公公农忙时被毒蛇咬伤,王桂枝得到消息后连忙赶到镇医院找医生咨询,及时打电话回家做伤口处理,然后连夜送药回家,山高路陡,王桂枝与丈夫手拿手电筒光不太亮,一前一后,互相壮胆,到家时已是晚上10点多。经过王桂枝的悉心照料,公公很快就能下床走路,恢复了健康。每当谈到这件事,老人家都非常自豪的对邻居称赞自己的好儿媳。

为了解决父母年老无人照料这一情况,2005年王桂枝与丈夫决定在弥陀镇二环路购买屋基,新建楼房一栋,安装了闭路电视、固定电话、太阳能、浴霸等家用电器,切实解决了老人生活中的许多大难题。一家人每天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王桂枝很勤劳,种田种地,虽然很辛苦,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家人,但是她为了全家能吃环保的大米,绿色的青菜,依然十年如一日。

俗话说:‘婆媳关系最难处’。是啊,做人难,做好人难,做好媳妇更难“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可是做起来,那是相当的难,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婆婆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过去的苦日子,让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胃病、神经衰落、腰痛病、心脏也不太好,为了让婆婆身体健康,王桂枝带她四处求医,在饮食上,也是尽量调剂着吃。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做儿子的总是有些粗心,自己的母亲有个头疼脑热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司空见惯。但她就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时提醒要加衣服要吃药,每次还亲自领着去看病吊针。一年四季婆婆穿的衣服鞋袜都由她置办。家中的柴米油盐如有欠缺她都及时购买回来。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 如有外出,总是要带点礼物给老人王桂枝这样说道,她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他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王桂枝是一个体贴的妻子,丈夫在外辛苦工作,王桂枝就自己开了一个小店,贴补家用。王桂枝的店地处弥陀镇中心位置,同时也是弥陀社会客运站汽车停靠点旁边,一年四季,人来客往,络绎不绝。许多旅客上车下车携带行李多有不便之处,有的想临时存放在她的店内,王桂枝总是热情相待,从无半点厌烦。有一次,一位旅客将行李忘在她的店内,人却乘车到了太湖。王桂枝连忙委托后一班车司机将行李捎带下去,并且再三嘱咐,一定要将行李送到旅客手上。由于山路崎岖,晕车的旅客也较多,常有人来讨水喝晕车药,旅客虽然不在店里买东西,但她总是热情地为需要的人提供开水。尤其是严冬,外面等车风大,王桂枝都主动的让旅客进她店里避寒。乘车的问路的、问发车时间的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招呼客人,因此,王桂枝的店里的人气很旺,就是有时有些顾客不是来买东西,也爱到她店里坐坐。因为大家都喜爱这个对人热情,善良的老板娘。

对待他人,她更是热心周到,随叫随到。

去年的夏天,几天连降暴雨,九田刘河的一个客户,父母外出打工,一岁多的小孩由爹奶在家带,上午突然接到一外地陌生号码的电话,天气连续降雨,无法下山,家中小孩奶粉告急。她二话没说,连忙穿上雨衣,骑车至30公里外的客户家里,到他家时,全身湿透,小孩正在嗷嗷直哭,老人家正在为没奶粉发愁,像看到大救星一样感谢她。每每遇上这样的事,王桂枝都会毫不犹豫,因为她坚信: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只要自己能够出一份力,尽一份自己的心。能够帮助到他人,是王桂枝最愿意做的事。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她积极带头捐款。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参加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在太湖县的捐资助学活动,不怕辛苦,担当志愿者。

王桂枝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公公婆婆就是我的亲爹亲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他们的幸福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缔造的,有待人宽厚的丈夫,有善解人意,吃苦耐劳的妻子,还有乖巧孝顺的孩子。和谐家庭的创造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从身边的点滴事做起,从小事做起。

余世红  太湖县人社局

余世红同志是人社局公认的好媳妇。结婚十几年来,在婆婆家不是女儿亲似女儿。婆婆家不仅有公公婆婆还有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她丈夫在家排行老五,全家老老少少十九人,是一个少有的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她能做到让长辈们满意、同辈们夸赞、小辈们喜欢,这期间她付出了比一般媳妇更多的艰辛和爱。特别是七年前,看到奶奶、公婆们年事已高,为更好的照顾老人们,她把自己的小家庭整理整理,将老人们全接过来一起住,多年来在生活上余世红没少操心思,她摸透每位老人的性情、爱好、饮食习惯,每天上菜市场准备不同的菜,买回早点送回家再去上班;老祖宗爱吃糯米食,婆婆爱吃小炒、公公爱吃的豆制品,家庭其他大人每个人的口味,特别是孩子们爱吃的,她都细心观察到记在心里,每个周末她都要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吃顿饭,让老人们看看孩子,整个大家庭和睦相处,尽享天伦之乐。她知道现在老人们不缺吃穿,所以她不仅关心老人们的生活饮食,更注重老人们的精神赡养。除了每个周末的聚会,还经常安排公公婆婆出去旅游,自己则在家好好照顾老祖宗,开车带老人出去逛逛。一有机会还带上婆婆一起上ktv唱歌……奶奶身体逐渐衰老了,她还带她去做体检,精心调养,医院医生都说很少看到九十多岁的老人有晚辈带来做体检的。07年老祖宗摔了一跤,是她及时送到医院,在医院也是她精心伺候全愈的。后来老祖宗终于年事太高卧床不起了,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于20123月去世,享年96岁。婆婆因为年轻时身体就不好,眼睛几乎失明,这也影响了婆婆的性情,难能可贵的是余世红能善解人意,不斤斤计较。对于难免的大家庭小插曲她就像个润滑剂,润和着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小辈们更是关心有加,有什么好吃的一定不会忘了他们,大人有事孩子就放在她家;家庭成员中有谁病了,她都关心备至,大嫂住院开刀,她帮忙料理擦洗,从无怨言;特别注意不挑拨相互之间的关系,遇事冷静,这么多年来姑嫂、妯娌之间就像亲姐妹一样和谐……

现在许多人都不重视或淡化邻里之间的关系,可她认为人与人之间不能过于冷漠、无情,不管谁家有什么事,也不管是喜事还是矛盾事她都热心帮助协调,和和睦睦像一家人一样。

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每天上学、放学都和老人们打招呼,好吃的也主动留给老人们吃;出去旅游还能想着买些老婆婆、爷爷、奶奶喜欢的东西;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乞的残疾人,每次他都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送给他们;学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儿子捐的总要比别人多。她十分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是教孩子做个勇于担当责任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身教重于言教,她的儿子被培养成孝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好孩子,是班上的好班长、老师的好助手。儿子今年初三了,为了让儿子早上吃得饱吃得卫生,每天早上她5:30就起床,做好早点让孩子在家里吃完再送去上学,然后上菜市场买菜,每天确实非常辛苦的。

她和丈夫婚后相敬如宾,在处理家庭大小事情上互相沟通,共同协商,也不因为自己和丈夫工作都忙而相互埋怨,彼此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以女性宽容的心怀助丈夫事业有成,是别人羡慕的恩爱夫妻。家中添置家庭生活用品及家中琐事她能承担的就自己承担,尽量不让丈夫操心。人到中年,家庭和事业的担子都是非常重的时期,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她把小家乃至大家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其实余世红娘家也是负担极重的,父亲09年中风行动不便,母亲连续两年大手术,可想而知她的任务有多重,朋友同事们都心疼她,可她总笑着说她一生就是围绕老人们转、就是为老人们服务的(单位上她也是从事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

即使是这样,她从不因为家庭原因而拖累工作,单位上她也是一位称职的好职工,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在担任业务大厅主任一职以来,始终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当己任,特别是多年来从事养老金支付上从未出现任何差错,对待离退休人员就像亲人一样,遇到有家庭困难的退休人员都能主动解囊,得到广大参保人员的赞扬,有疑问只要打电话都要是找小余;一次她住院了,几位退休人员听说了还到医院去看望她,正是平时的努力工作和良好作风她被评为市业务大厅服务之星。

2012年经组织选派,余世红被选派到晋熙镇阳冲村任第一书记,她更是把访贫问苦、发展村经济放在首位,当年共筹集各项资金110万元用于修建村级公路、当家塘治理、沟渠清淤、汪洋河河道治理、垃圾清理等等,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注重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培养了一个团结、肯干能干的村班子,实现“后进村”脱帽达标,培养了3名村级后备干部,培育4名入党积极分子,协调处理了3起群众事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余世红就是这样一位对工作兢兢业业,在生活中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关心同事的人;是一位敬职敬业的好职工、是公公婆婆眼里的好媳妇;是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是邻里之间夸奖的好邻居。

易正荣  太湖县徐桥镇居委会

古镇徐桥的湖滨公园,绿柳成行,花草满圃,四季飘香。在公园内人们总是能见到一位手持扫把的老妇忙碌身影,她就是湖滨公园管理员王永清的妻子、二十年如一日精心侍候瞎眼婆婆的好媳妇易正荣,平凡事迹在桥乡传为佳话。

家住太湖县徐桥镇居委会十组的居民易正荣,善良贤惠,今年60岁,也是做奶奶的人了,因长期劳累患有帕金森症,双手颤抖得利害。在家三口人,婆婆、丈夫和她自己,两个儿子、儿媳和孙儿在外地工作、生活。自结婚后几十年来,她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科学教子、任劳任怨,默默履行着一个家庭主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社区城镇文明创建工作中,她担当文明创建监督员,每天协助丈夫管理湖滨公园,从事保洁、整枝工作。易正荣,在社区干部眼中是位积极参与、关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模范带头人;在婆婆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丈夫眼中,她是位最得力的贤内助;在孩子眼中,她是位最慈祥的妈妈;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了和睦幸福的家庭,曾多次被徐桥镇党委、政府评为“孝儿孝媳”、“五好文明家庭”。

一、婆媳关系融洽,侍候婆婆胜似亲娘

易正荣的婆婆刘凤香,今年99岁,是徐桥镇唯一健在的近百岁小脚老人。由于婆婆经过旧社会苦难的日子,三寸金莲让她落下了不少病根。1993年,老人因为一场大病,双目失明,双腿残疾,长年瘫痪在床。为了让婆婆安度晚年,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易正荣毅然辞去了镇磷肥厂合同工工作,回家担负起照顾老人生活重担。虽然她肢体残疾,手脚不灵便,但视婆婆为亲娘,为让婆婆早日康复,她经常带着老人到县、市大医院治疗,确因老人年纪大无法医治时,就向医院医务职员咨询了许多药理、护理、保健知识,回家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每天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精心制订食谱:早餐以早点、稀饭、咸菜为主;中餐软饭,荤素搭配,以青菜为主;晚餐以易消化面食为主。除照顾好老人一日三餐外,她定时帮助老人身体保健,甩腿、捶背、揉肩,捏脚,帮老人洗澡,洗脏衣服,端屎端尿。为防止患褥疮,定时为老人翻身,擦试。为排除老人寂寞心情,除陪老人聊天外,还要求丈夫买来轮椅,每天推着婆母到湖滨公园呼吸新鲜空气,散心。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是老人最难度的时光,她每天将自制的两个暖水袋塞进老人的胸部、腹部,帮助老人卸寒,且每隔四小时换一次,晚上睡觉前端来热水将老人裹脚拆除泡脚。她经常跟丈夫讨论婆婆长寿秘诀:“老人身体虚弱,除合理饮食外,关键是天气稍冷时为老人胸前塞保暖袋抵卸寒气驱病”。去年快过春节的时候,由于下大雪,老人生病了,大小便失禁,屎尿弄到身子上、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新被褥,重新换上暖水袋,虽然寒风刺骨,她仍然还是到河边将老人脏衣脏被洗干净,但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她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免对老人发一通脾气。这时,她总是劝丈夫:我们要是老了,孩子们这样对待我们,你心里能好受吗?”一句话,说得丈夫的火全消了。春节期间,给婆婆更是里里外外更换一新。亲戚邻里来看望老人,老人总是夸赞儿媳,说:“我儿媳待我太好了,就像我的贴心小棉袄,如果不是她的精心照顾,我也活不到今天,更看不到现在的好社会了。”

二十年如一日,易正荣从未与老人红过一次脸,关系融洽。老人由于得到她的精心照顾,精神舒畅,脸色红润,但她本人由于长期劳累,没顾上顾惜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双手不停颤抖,还没婆婆硬朗。街邻总是劝她多休息,她总是说:“老人家长寿是我们做晚辈的福份,人都有老的时候,这是我做媳妇应该做的”。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她患难见真心,日久见真情,二十多年过去了,易正荣虽已两鬓斑白,但仍然精心照顾瞎婆婆生活起居,不厌其烦,从未说过一句怨言,一直重复着看似简单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事情,大写人间至孝真情。

二、科学教子,培育孩子成为有用人才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易正荣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照看,孩子上学、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全由她一个人承担。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她不仅注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习惯。现在两个孩子学有所成,品德高尚,大儿子王昌瑜大学毕业后任太湖县二中教导主任,小儿子王昌明任天柱山火车站管理员。

三、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义务担当文明创建监管员

湖滨公园,是桥乡人民的乐园,更是老年人活动场所。无论男女老少,不论春夏秋冬,人们总是到公园内闲游、聊天、垂钓、健体。易正荣丈夫王永清,原徐桥镇磷肥厂任厂长,企业下岗后政府安排他担任徐桥湖滨公园管理员,负责园内保洁、整枝、公物管理维护等工作。她看到丈夫整日劳碌,回家后一声不吭,倒床便睡觉,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减轻丈夫工作负担,主动与丈夫商量,协助管理公园,义务担当文明创建监督员,利用婆婆休息时间去公园内帮助丈夫清扫树叶和垃圾、栽种花草、幼树整枝、维护园内公共秩序,教育小孩子不要损坏园内健身公物。如今公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道清幽、卫生整洁,游人络绎不绝。当游人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总是竖起大拇指夸奖,为徐桥人民的乐园做出了贡献。

易正荣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平凡凡的事造就了她不平凡的品质,知道她的人都知道她不仅是一名好媳妇,更是一名好妻子、好母亲,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社区居民树立了好榜样!

付成凤  望江县杨湾镇鸡冠村

付成凤,女,50岁,望江县杨湾镇鸡冠村八组村民。

她自1985年嫁到李志荣家后,28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身患高血压的婆婆和一位精神病小叔李志强。付成凤刚嫁过来时,家里很穷,全年收入只有几百元,而她的婆婆身体状况很差,经常生病,需要寻医问药,还有小叔李志强今年39岁了,每年都要去安庆六院取药治疗,她小叔与邻里没有发生一例矛盾事件。

她一家有7口人,长子张仪是退役军人,长媳蒋燕妮于2011年结婚,2012218出生一男婴张睿宸,她一有时间就和丈夫下地干农活,再苦再累,回家还要笑脸对待他们。

她在家是长女,娘家离她家很近,她自家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娘家条件比较差,这一老父亲,也是她精心照料。

她是一个号典型,这一带的家风、村风、乡风都很淳朴,付成凤就是一面镜子,照着大家的言行,所在的组别,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因为赡养老人问题引起的家庭纠纷。

她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婆婆、小叔、父亲的生活,她那颗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虞水霞  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

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有这样一位好媳妇名叫虞水霞。她今年34岁,结婚13年从没有跟公公婆婆红过脸,也没有跟街坊邻居吵过嘴,更没有打过架。公公婆婆说她不是亲生女儿胜似亲生女儿;村民们说水霞丈夫周云根找了一个好妻子;邻居们说水霞公公周志发有福气,找了一门贤媳妇;村干部们说虞水霞顾大局识大体,只要是村里的公益事,虞水霞都支持,没有不乐意的。

“三八”妇女节前夕,笔者在镇妇联主任汤婉芬陪同下慕名上门来访,果然名不虚传。村主任徐昌庆带领我们来到了水霞家里,一进门村主任徐昌庆就说:“水霞,水霞,镇里的干部来看望你了,希望你把做好媳妇的事迹向镇里的干部说说,让更多的人向你学习,你可是咱村里妇女的榜样啊!”“我可没做什么事啊,至于大家说我是好媳妇,那都是应该做的,是我的责任”虞水霞接过徐昌庆主任的话说。虞水霞话刚说完,她的公公周志发气喘吁吁地进了屋子,还没落座就打开了话匣子:“要说咱水霞呀,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媳妇。10年前,咱家穷,她妹子出嫁,她把娘家陪嫁给她的的彩电转赠给妹妹作赔嫁,给咱家露脸,这谁能做得到呀!前几年她随丈夫在上海打工,每年回家都要给二老买补品吃,买好衣服穿。我自己身体不好,患哮喘病,肺和肝都有问题,水霞不嫌弃,总是叮嘱我要按时服药。有时候我早上睡到9点钟才起床,水霞不惊动我,更不高声喊我起床。我人老耳聋听不清楚,让媳妇大点声,她才大点声喊我起床吃饭。有时病犯了起不了床,她就把饭端到床前让我吃。你说这样的媳妇上哪儿去找呀,真比亲生儿子和女儿还要亲。尤其是去年中秋节我老伴陈长云,水霞的婆婆患子宫内膜癌住进了安庆市立医院,水霞一服侍就是48天,既要服侍婆婆吃喝上厕所,又要帮婆婆洗澡换衣服,还要考虑筹措医疗费的事,连医务人员都夸赞她有孝心有耐心,真难为了这孩子呀!就为老伴看这个病,还多亏了水霞孝心足,老伴从没出过大门,患有妇科病也舍不得花钱治疗,硬是水霞劝婆婆要到县医院检查,当县医院说拿不下这个病时,水霞又力劝婆婆上安庆市立医院治疗,才知婆婆患的是子宫内膜癌,虽说住了48天院,花了四五万元医疗费,把病情控制住了,但老伴身体还很虚弱,还要休养一个时期,还要经常上安庆化疗,又要这孩子操心了,这都是实事啊!”说到这里,公公周志发的眼里噙满了泪花,旁边的乡邻们都说“不错!不错!是实事。”这时候,虞水霞的丈夫周云根走进来对笔者和汤主任说:“水霞是个好妻子,许多方面对二老比儿子有孝心,有细心,左邻右舍和周边村庄熟悉的人都对我说我找了个好妻子,不知几时修来的福气,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这都是她做得好呀!她对一双儿女教育也很细心,女儿周慧雯今年12岁上小学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儿子周博文5岁上学前班被评为“好儿童”。两个孩子都很诚实好学,一家六口人和和睦睦,别人都很羡慕我们一家子呢!”

谈到目前的打算,虞水霞诚恳地说:“眼下要在家呆一段日子,婆婆还要化疗需要我,二老和孩子需要照顾,丈夫在外才能放心务工。只要二老身体好,孩子好,家庭和睦,乡邻亲爱这比什么都好。这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国家要创造和谐社会,要讲中华传统美德,要做好人,我愿朝这方面继续努力去做!”你们说这样的好媳妇群众夸不夸?难怪镇妇联推荐了虞水霞“孝老爱亲之星”呢!她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

梁翠平  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

梁翠平,女,196510月出生,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人,1988年与王茂文结婚后,夫妻和美,婆媳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1997年王茂文因为意外事件落下残疾,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这个快要破碎的家,她尽心尽力操持这个家庭,孝敬90高龄的婆婆,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教育幼小孩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他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梁翠平是1988年走进这个家庭,她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梁翠平认为:“要想家庭和,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家后,梁翠平用行动实践她的诺言,用真诚和关爱赢得老人的信任。王茂文的父亲去世的早,家里只剩一个母亲,而且母亲已近90高龄。虽然婆婆年近90了,可身体还算硬朗,生活基本自理。多年的婆媳生活使得两人亲昵无间,婆婆对媳妇非常依赖,媳妇梁翠平也非常细心的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帮婆婆端水送饭、洗洗刷刷,梁翠平总是每天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给老人一个舒适的环境;为了让婆婆增加营养,她每天变换着花样给老人做菜。有时周末有空,她还陪老人外出散散心。老人总是乐呵呵的。婆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媳妇,是我前生修来的福分。”

她在家中尊敬老人,善待父母,在教育儿女的问题上也是比较严格的。她有两个儿子,丈夫长期瘫痪在床,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她就教育儿女从小要讲文明、懂礼貌、不说脏话,用讲故事、说现实的方法告诉孩子分清对错,让她从小要用爱心,要诚实,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中听长辈的话,见了大人要有礼貌。25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梁翠平的优良品德受到邻里夸赞,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在家中,他们争做一些孝敬奶奶的事务,尽量减轻母亲负担。还用省吃俭用的钱为奶奶买来随身听和营养品,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也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

合理的安排家中生活、精打细算过日子是每个家庭的首要事。1997年丈夫出了事故之后,为了治疗丈夫的残疾,家庭生活一直比较拮据,梁翠平克服种种困难,尽力操持,将日常生活中安排的井井有条,不管家中需要什么总是先和家人计划好、商量好,做到有的放矢,不乱花钱。特别是在孩子的花费上,对待应该投入的她绝不吝啬,但对那些不该花不该用的她就坚持己见,教育孩子不要浪费。在每年春节前,她首先考虑到的是给老人购买新衣,使老人从内心感到温暖。她经常对别人说:“我们都是有父母的,对待婆婆应该要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平时生活中,她对自己的爱人也是十分关心和爱护,丈夫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梁翠不离不弃,平时端水送饭,丈夫大小便完后、帮他擦洗。她在生活中还不断的鼓励丈夫,遇到困难两人也能一起商量,共同解决;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让王茂文非常欣慰,25年的婆媳生活,使梁翠平更加深深的理解了“孝顺”的含义,她常说:作为儿女,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终会有回报。

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张结霞  望江县长岭镇黄家堰村

张结霞,现年53岁,中共党员,望江县长岭镇黄家堰村人,现任该村总支组织委员,妇女主任,计生专干。

19796月,张结霞从学校毕业回乡务农,时隔不久,与同村青年相恋,为了响应晚婚号召,同时也考虑到能为父母弟妹多出点力,恋爱四年才嫁入婆家。做媳妇、为人妻、当大嫂三十余年,做到了孝老爱亲、夫妻和睦、叔伯妯娌姑嬷亲如同胞兄弟姐妹,邻里关系融洽,受到家人的敬爱与信任,受到社会的敬重与好评。

一、  勤俭持家

婆家是一个大家庭,来到婆家不久,丈夫参加工作而离开家,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年龄尚小,家庭生产生活的重担自然落到她的身上,面对困难,张结霞无怨无悔,倾尽全力操持家务,付出了艰苦与艰辛。

丈夫有两个伯伯。大伯、二伯和二婶都有智力障碍,而且都无儿无女,家庭非常困难。虽然丈夫的三弟过继在大伯名下,但一切事务仍是共处。赡养尽孝,责无旁贷。虽然生活艰辛,但经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将大伯、二伯、二婶安然的送走,张结霞作为大侄媳,受到邻里和社会的敬重和肯定。

初到婆家的前五年,跟她同住的有公公婆婆,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三弟虽过继走了也等于同住。一切劳动、生活事务基本上是同时开展,那个时候的酸甜苦辣,做为大儿媳、大嫂要全部承担。那是刚实行责任制不久,劳动的强度变大。田地间的庄稼别人家早早收割完毕,他们家还正在抢收。因为土地有那么多,弟妹又都没有成为主劳动力,公爹、公婆虽都只有50多岁,但身体都不太好,也就是说,张结霞是家庭队长,什么事都必须亲自动手。随着弟妹的一天天长大,压力也越来越大,弟弟成家、妹妹出嫁的钱从哪里来,因为当时的农村经济条件本身就差,而丈夫家家大业不大,经济条件不好,弟妹们又是该谈婚论嫁时,丈夫又经常不在家,一些无形的责任都要默默承受,社会上说风凉话的也不少,但她全然不顾,共同为三个弟弟成家,两个妹妹顺利出嫁。为操持这个家,吃尽了千辛万苦。

弟兄分开后,每个人的条件都不好,公爹和婆婆年龄也越来越大,每个人的孩子又相继出生,压力逐渐加大,养老教子的重担又落在她肩上,同时还要处理好兄弟和妯娌之间的关系。家务事说起来是小事,但也是大事,小事处理不好就成大事。往往弟兄反目成仇、妯娌不睦都是由一些小事引起的,对老人不敬、夫妻不和、对孩子教育不力往往也是因为一些小事,处理好家庭的小事体现了个人的应变能力,多一点互宽,多一些互信,张结霞可以说尽了最大的努力,尽到了最大的责任,付出了最大的艰辛。

做三十余年媳妇的她从未与公爹婆婆吵一个嘴,和弟弟弟媳们亲如同胞,从未发生过争执。自己的女儿中专毕业,儿子大学毕业,都是她辛劳的成果。做到这些,从未影响过丈夫在单位的工作。像这样一个四兄弟的大家庭,兄弟分家二十多年,到现在每年春节的年夜饭还在一起吃,二十多人两个大桌吃饭时相互敬酒、相互祝福,真让人高兴,更让人欣羡。作为大嫂的勤劳操持,得到了全家人敬重,做为儿媳,对老人比亲生女儿还要亲。现在四家生机勃勃,其乐融融。家和万事兴啊!

二、  诚实做人

婆家自然村近40户人家,六个姓氏,说复杂也复杂,说团结也团结。张结霞来到婆家三十余年,以诚实、守信、互助、互让为准则,三十余年没有与一个人发生口角,反而为邻里间的一些矛盾纠纷做调解和说和,并总是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人心服口服,为邻里间的和睦、为自然村的团结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以诚信赢得了人心。

特别是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事,由于她十几年的坚持和用心,不但带动了全自然村婆媳之间的孝道,而且影响到周边的自然村。这就是,媳妇对公爹、公婆的礼节,无论是端午、中秋、春节,还是老人节、老人生日都会送上一份礼物,明了孝道,也尽了孝心,老人家宽心。十几年的坚持,现在带动了全自然村的儿媳妇,也影响到周边的自然村,就是过去一些婆媳有隔阂,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些化解,做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坚持。能以诚实待人,别人才能以诚实待你。无论晚辈与长辈,弟兄与妯娌,姑嫂与邻里,都能以诚实、守信、互助、互让为准则,就会家庭和美、社会和谐。这是每个小家之福,更是大家之幸。

三、  爱岗敬业

由于群众的信任,张结霞同志在村级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特别是计生专干十几年,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操碎了心,即使受到了委屈也只能默默承受。十几年来,无论过去的小村和现在的大村,工作关键在踏实地去做,在她的计生专干生涯中,从未出现过差错,业务上精益求精。对生产对象户,无论去多少趟,不气不烦,特别是责任片上的工作,不论大事、小事、难事,能做好的,积极做好,能做到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农村工作靠勤靠实,也只有爱岗敬业之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她做到了。她的工作,连年受到上级组织肯定与表彰,更是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做为一名农村妇女、基层干部,处理好家庭的各种关系,邻里间的各种矛盾、工作上复杂局面很不容易。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华妇女的美德与智慧、才能与才干。在她的身上,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在平凡事业中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是值得千千万万妇女效仿和学习的。

高月琴  望江县鸦滩镇码头村

在望江县鸦滩镇码头村,一提到高月琴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这不仅因为高月琴在老人面前是个好媳妇,在儿女面前是位好母亲,在邻里眼中是位好心人,更是因为她数十年如一日,在平常的日子里奉献着自己不变的爱心与真情,凭借自己的德行与孝心感动了周边的人。

每每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言语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可贵的就在于她坚持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

高月琴,女,望江县鸦滩镇码头村郝新屋组村民,现年51岁,老家上海。1967年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举家从上海下放到该屋场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不仅很快适应了农村的一切,而且出落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1981年与本村青年郝开伢喜结连理,婚后的生活夫妻相敬如宾、甜蜜安宁,婆婆、公公身体硬朗,她和丈夫一起忙着地里的农活,小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是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又20年过去了,他们的两个儿子也都长大成人。熟知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她生母中风脑瘫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需吃药打针,为了方便照顾,她与丈夫合议,将老人接到了身边生活。屋漏偏遭连阴雨,2002年,他的公公又因重病双目失明,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一年360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公公还有气管炎,每到冬天就会犯病,每当公公住院之时,她一有空就到医院跑前跑后、干这干那,同室的病人都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老人也感动的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这么多年,老人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

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格外垂青这位善良、坚强的女人,更为不幸的是2007年,原本可帮她分担一些家务的婆婆突发脑血栓,她和丈夫及时把老人送到医院,并到处借钱为老人治病。但老人最终还是左半身全部坏死,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婆婆,高月琴心里刀割般的疼痛。但她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更激发了她的孝心。她不分昼夜地照顾着瘫痪的婆婆,不嫌脏,不嫌累,端屎倒尿,嘘寒问暖。为了不让瘫痪的婆婆生褥疮,她每天至少要给老人翻身五六次,每隔几天,就用温开水,把老人的周身擦洗一遍。每次给婆婆喂药,她都先试试水烫不烫,再把药放到老人的嘴里,让老人用吸管吸水把药冲下去。老人的每顿饭,都是她一个人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饭菜喂进老人嘴里。一顿饭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自从婆婆得病后,高月琴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她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后来,婆婆的病情加重,她依然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如今婆婆已在床上躺了将近六年。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月琴待我比亲闺女还亲。”

    对这个家庭来说,三个老人需要照顾,常年吃药打针,家庭没有经济来源不行,高月琴的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因此,照顾三位老人的重担全都落在了高月琴的身上。因儿子儿媳在外工作,家里的两个孙子(大孙子6岁,小孙子只有3岁),抚养的担子也加在她一人身上,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煮饭,给三位老人端水洗脸,一日三餐送水送饭,还要送两个孙子上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从无怨言。到了夏天,她每天都要为三个老人洗澡、换衣,因老人常年卧床,气味难闻,任何人都难以伺候,可是她任劳任怨,从不说一个苦字,三位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的生母更是心疼女儿,多次对她说,不要管我,让我死了算了,每当这时她都会耐心的劝导,说自己孝敬父母是应该的,是责任更是义务,从小你不也是这么照顾我的吗。公公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一发起火来就控制不住情绪,谁都骂,连儿媳妇也不例外。每次被公公大骂时,她总是找个没人的地方,任由委屈的泪水浸湿她的衣裳,也决不还口顶撞老人。别人为她鸣不平,她却说:“老人年纪大了,才会这样,顶撞他,只会让他火气更大,弄不好还会气伤身体。那样,不只他受罪,我们也操心,还不如让他把窝在心里的火发出来,心里舒服些。”公公气消后,她还满脸带笑地劝说公公:“以后有什么事慢慢说,我们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您老人家尽管说,我们一定改,这样发火会伤身体的。”老人听后也表现出愧疚的样子,觉得对不起这位善良、孝顺的好儿媳。

其实,高月琴悉心照料着一家老小,一日三餐,都是热汤热水地伺候,生活自然艰辛,但她还是尽最大努力,把生活调剂得好一些,让老人们吃饱吃好。家里每次称了肉,买了稀罕东西,自己总是舍不得吃,让老人们多吃点、孩子们多吃点。邻居们都说,她这样每天从天明忙到天黑,实在是太累了。可她却说,既然自己是这个家中的一员,就有义务照顾好每位亲人,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邻里之间,她从不与人争吵,不管张家李家,哪家有事,能帮的她都会帮上一把。

    过度的操劳,使年仅51岁的高月琴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无不显现出她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患难显孝心,日久见真情!生活的重担压不倒这位善良、坚强的女人,她会承载着爱心、孝心一路走下去。

张连姣  宿松县佐坝乡王岭村

年年岁岁,每日清晨和夕阳西下之时,在王岭新街的林荫道上,只见一位中年妇女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八十岁高龄的老年妇女,这就是人称贤媳妇张连姣和她瘫在床上三十多年的婆娘,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事迹。

——张连姣是一位年近47岁的农村中年妇女,丈夫早年在外地打工,可她一人在家种田种地,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读书,家务琐事确实繁重,这且不说,尤为感人的是,她刚过门,面临最艰难的一件事就是要日夜服待已经瘫痪在床上多年的婆娘。邻居左右,都为她非常担心,一位年轻刚过门的姑娘能扛得住这么沉重的家务吗?每天朝朝夕夕,为这位瘫婆娘,换洗衣服,喂茶喂饭,扶上扶下,容易吗?旁观者为她惋惜,为她赞叹:不容易,实在不容易!可她天天如此,朝暮一样,从不怨声叹气,从不忽视一件,而且她回答别人是习惯已成自然,病苦不等于命苦,老婆娘有儿有媳,我不照顾谁来照顾,她并说这是做人的美德,这样长此下去几十年真不容易呀!左邻右舍无不伸出大拇指:“多么好的媳妇啊!”长此下去,日天日灼,洗脸洗脚,为婆娘把屎把尿,谁个媳妇又能坚持做到三十余年,这种贤惠的品德只能具有崇高品质的人,持有高尚情操的女人才能做得到。打婆骂婆的媳妇有之,儿媳不供养公婆的有之,张连姣这位朴实贤惠女人的类事是现在和谐社会人皆有之,象这样类似的楷模应多颂之,让普天下每一个空巢老人度过拥有的幸福晚年!

    宿松县二郎镇二郎村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他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更重要的是贤弟媳。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就是住在宿松县二郎镇二郎村叶西组的吴阳。

公婆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

2010年,吴阳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因哥哥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她为了让哥哥早日康复,每天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哥哥喂水喂饭,洗脚擦身。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吴阳眼里,却是理所当然。哥哥在床上躺了近2年,她为哥哥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候,从不厌烦。哥哥逢人便说:我家吴阳待我比亲妹妹还亲。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哥哥,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婆婆的眼里,吴阳是“贴心棉袄”;

在儿女们的眼里,吴阳是“了不起的妈妈”;

在邻居们的眼里,吴阳是“翘大拇指的好媳妇”;

在社区居民的眼里,吴阳是“孝心献给长辈”的模范;

在许多人眼里,吴阳是“我身边的文明之星”……

吴阳用她瘦小的身材挑起家庭的重担,掌舵家庭之船在风雨中前进。她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这细水长流般的爱,将会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体味真、弘扬善、享受美。

吴阳是一个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孝敬老人的好媳妇。丈夫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候很难避免把工作中烦闷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态带回家去。而吴阳总是以一个女性宽广的胸怀去抚平丈夫的情绪,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气和的情绪、稳健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吴阳从来不因为丈夫工作繁忙,照顾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后腿,影响丈夫的工作。他们婚后相敬如宾,吴阳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她们二人之间非常坦诚,推心置腹,沟通非常到位,她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她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从不让丈夫操心。

人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是啊,做人难,做好人难,做好媳妇更难。“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可是做起来,做好那是相当的难,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做儿子的总是有些粗心,自己的母亲有个头疼脑热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司空见惯。但吴阳就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时提醒要加衣服要吃药,有时还亲自领着去看病吊针。家中的柴米油盐如有欠缺她都及时购买回来,从不让别人操心。

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他们的幸福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缔造的,有待人宽厚的丈夫,有善解人意、吃苦耐劳的妻子,和谐家庭的创造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尊重。

唐萍妹  宿松县高岭乡汪冲村

宿松县高岭乡汪冲村40岁农村妇女唐萍妹,一个体重不到80斤的柔弱女人,在180斤的丈夫成为植物人后,8年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唐萍妹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全靠她的善良和能干,去年年底被评为宿松县首届道德模范。

唐怀英  宿松县千岭乡雨福村

我叫唐怀英,1974518日出生于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母亲是一个很纯洁的农民,还有两个憨厚的哥哥。在家我就是父母哥哥心中的宝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生活。

    很小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医生,果然梦随人愿,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且还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老公。

    在医疗行业,我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每天早出晚归,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还是自己不舒服,只要患者的需要,也要咬紧牙关,坚持为他们治疗,直到好转才离开,虽然有时遇到患者的不理解跟唠叨,我都会不脑不烦的耐心给他们沟通,直到他们理解。在工作上难免有委屈跟不满,但,我从不后悔,我觉得能为患者解除身体上跟跟精神上的疼苦,让他们拥有一个开心健康的身体是我所奋斗的最终目标。

    我的婆婆家是一个大家庭,十几年来一家人过得很温馨。我跟公婆生活的不错。为了让公婆少操劳,我这个从未下过厨的娇女开始了学下厨。刚刚开始的时候,饭菜不是半生不熟就是烧焦烧糊,或者不咸及淡,气得我直哭。但是他们还是鼓励我,慢慢我学会能烧一手好菜的手艺。

    婆婆60多了,又想出去逛,我知道后,安排时间,每个月定时带她出去玩一天,几年来一直未间断。

    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的饮食,我都注意,不要孩子养成挑食的习惯,让孩子吃着营养合理的膳食,衣着整洁干净就是。学习上劳逸结合,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行。

    乐于助人是我的性格。我义务帮助何奶奶挑水10年,只有去年帮她安装了自来水时为止。

    我帮助村里干部做计划生育对象户的工作,解决了很多难问题,达到相得益彰的好效果。

胡连子  宿松县洲头乡洲头村

通过民主评议,胡连子同志被评为洲头村好媳妇。

杨桂玉  迎江区人民路街道人民社区

“今天天气好,你带老爹出去晒晒太阳。”看到天气不错,她和往常一样对丈夫说了同样一句话,而说话的正是家住人民路街道人民社区的居民杨桂玉。而说起这个媳妇,认识的人有说不完的赞美之词。

在全社会都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杨桂玉一直也在为构建和谐家庭而努力,因为她认为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真正的和谐。

杨桂玉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在邻居眼中是一位随和的好邻里,在孩子心中是一位好妈妈,在丈夫面前是一位体贴的好妻子,在公婆眼中更是一位体贴孝顺的好媳妇。杨桂玉做王家媳妇也有20多年了,在这些年中,她从来没有跟公婆吵过架,与妯娌和睦相处。她认为要和睦相处沟通很重要,所以如果有什么问题她多会跟公婆主动沟通,听取公婆的意见。每到换季的时候,她都不会忘记给公婆添置需要的衣服鞋袜,更难得是婆婆在世时的头发常常都是她帮忙理的,婆婆常夸她是巧手的“理发师”。平常对公婆的关心也无微不至,自己有空就跑去帮公婆干活,让公婆休息。与左邻右舍相处友好融洽,谁家有事,只要是力所能及,她都会尽力帮忙。

作为一个下岗多年的普通职工,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默默无闻辛勤地付出着。作为母亲,她对女儿的教育无疑也是成功的,在她的培养下女儿身心健康,也从父母的行动中学会了坚强、仁爱和善良。作为妻子,她对丈夫的照顾是体贴和周到。丈夫是地区农资公司下岗职工,在岗时曾获得过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共产党员。下岗后丈夫就在家帮忙照顾生病的父亲,经济重担的加剧没让她有任何怨言,她义无反顾的和丈夫共同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

2002年婆婆去世,她就将公公接来一起同住照顾着老人。每天清晨,作为家庭主妇的她总是第一个起床,一个人点起炉灶,等大家醒来时她已经为家人做上了一份温馨的早餐。因为公公年过80牙口不好,只能吃些稀粥烂饭,杨桂玉总是粥、面条、疙瘩汤、鸡蛋换着样给老人做着吃,一天三顿,一年365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除了给公公喂饭,多次药物的喂服也是她和丈夫每天必做的,还要尽可能的为老人补充营养。随着公公年龄渐大,年老体弱,经常生病住院,每次住院夫妻俩日夜在医院值班精心照顾着老人,还帮老人按摩,连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夸老人好福气。近两年公公因患老年痴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身边有人24小时护理。公公经常大小便失禁,每次都是她和丈夫帮公公清洗,换上干净的衣服。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她十几年如一日从没任何怨言。为了照顾公公,她连眼睛不好年迈的母亲都没办法经常照看,只好委托妹妹帮忙照顾。为了不让公公寂寞和住的舒适,她专门更换了彩电,购买了空调,时常让公公看看电视,听听老戏。杨桂玉一向认为:老人年纪大了,老人高兴自己做子女的心里也很高兴。如今,公公已经87岁高龄了,精神状态还不错,邻居们都说他有福气,都羡慕他有个好儿媳。

几十年来,杨桂玉从没与公婆红过一次脸,更没吵过一次架,也没有拼丈夫的弟弟和妹妹,她总认为自己和丈夫是老大,怎么做都是应该的。为了照顾公公,多少年她都没逛过商场。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多年都能这样做,她说:“谁都有老的时候,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她和公婆之间的和睦,使得丈夫更加舒心,正是由于这样的心胸,才能让丈夫全身心照顾久病的父亲。这就是好儿媳,从体谅到理解,从互敬到互爱,其实只要真心相待,家里总会充满暖暖的爱意。

曹方清  迎江区华中路街道光荣社区

光荣社区有一个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她就是居住在程墩路南二巷33号的曹方,她的爱心和孝心感动和温暖社区居民群众,她的先进事迹在光荣社区被大家广为传颂。

一、一点一滴凝往昔

20多年前,正在湖滨旅社工作的女青年曹方与同事杨堂益相识相爱,步入婚姻殿堂。在踏进丈夫家门的那一刻起、她就牢记母亲临别时的一句话::做人家的媳妇就一定要象孝敬自己父母一样孝敬公婆。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新婚蜜月里,她为了照顾公婆劝说丈夫打消了去外地旅游的念头,在享受新婚甜蜜的同时,一心扑在孝敬公婆的实际行动中去。由于刚刚成家立业,对家务一窍不通的她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那时候,她虚心地请教公婆,老人们在烧菜的时候,她就在旁实习、不懂就问。为了提高技艺,她还找小姐妹借一些菜谱书籍学习。在别人津津有味看电视剧时,她则是找一些烧好菜的栏目观看,并用日记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几年下来各种菜谱不下几百道。在不长的时间里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她就承担起来。每天天还未亮,她就悄悄起床,烧好开水、煮好稀饭、做好小菜馒头,看着公婆和丈夫满满的笑脸、她开心极了。公婆由于年龄大了,胃口不好、饭量不大,为了增加老人的营养,她天天摸着烧菜,有时是焖的红油油的烧茄子、有时是煎的像花一样的荷包蛋、有时是烧的香酥可口的排骨。公婆在好媳妇的精心调理下,身子骨一天天硬朗了,老两口逢人便说:一日三餐,就是生活的大部分每天都有一个人提前为你认认真真地准备,就是难得幸福,20多年来,一家人朝夕相处、和和睦睦脸都没红过一次。

二、风风雨雨不相弃

十多年前,她喜得千金,生活的担子更重了。她即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哺乳初生的幼女,同时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婆。她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单位她积极肯干,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家务同样操持得井井有条,女儿在一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为人见人爱的小姑娘。两年前年近90多岁的公公患病,她立即送公公去医院就诊,在住院的一个多月里,她既要照顾公公、又要照顾在家的婆婆,常常是24小时连轴转,为老人喂饭喂水喂药、擦洗身子,老人大小便失禁的脏衣服她不说二话清洗得干干净净,公公因年事已高永远的走了,可他走得没有遗憾,因为他有一个爱他孝他的好媳妇——曹方。公公走后,她一个心思扑在照顾婆婆的衣食住行上来。她怕婆婆孤单,抱起自己的被子陪婆婆睡觉、唠嗑谈心,逗老人开心。炎炎夏日她将西瓜和绿豆汤端到老人手上;寒冷的冬日,她将老人床上的电热毯和热水袋一样不落的提前准备好。大家经常看到:婆媳俩夏日树荫下纳凉闲聊,冬日里靠着院落边享受阳光的温暖手头一边从容的干着家务事。这种温馨的生活照已成为社区感人心扉的风景线,事情虽小,极为平凡,但骨子里浸透出的是人间大爱。

三、亲密无间胜母女

去年9月间,88岁的婆婆又患上心脏病,在需做心脏搭桥手术,费用近多万余元。幸好有居民医保,但本人也要承担1.5万余元的费用。这时一个本不宽裕的家庭来讲也不小的负担,曹方清不讲二话,东借西凑为老人交了手术费用。出院后老人的常规用药一个月就要近800余元,每个月都是她将药品购回家。为了节省开支保证老人治疗,她舍不得在街上买一次早点,可为老人身体健康只要是老人需要的,再贵的营养品她却即时买回家,为此婆婆不知讲过、怨过她多少次。

曹方清同志对待公婆婆是这样,对待同事、邻居也是一个热心肠。只要别人家有个什么难事、烦心事她都热心帮忙排解,社区的一些公益活动她也乐于参加,整洁小街小巷脏乱差的活动中也有她的身影。一个人带领一大片,一大片带动一个社区,光荣社区爱老敬老,已蔚然成风,人心更暖、风尚更文明、社区更和谐、民生更幸福。

何友庆  迎江区宜城路街道火正社区

何友庆,迎江区宜城街道火正社区的普通居民,今年40岁,家住曹家巷1号楼2-503室。她和爱人双双下岗,本来家庭条件就很差,公公婆婆早年双双去世,自己和爱人不但要出去打工、操持家务,还得照顾近百岁的老婆婆胡玉兰。作为孙媳妇,她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老婆婆的生活起居。

早就听社区居民口耳相传:曹家巷的何友庆是个提起来就要让人翘大拇指的好媳妇。这一天,我们突然“袭击”,想看看这个媳妇怎么好法。

正是吃早饭的时间,一进门,就听见何友庆和声细语地对老婆婆说:“这两天,你感冒,我煮点白木耳,配点百合,给你润润肺,补补身子,吃一点吧!”可老人摇摇头,说:“今天我不想吃甜的,我要吃泡饭。”都说老人像孩子,何友庆也真的像对待婴幼儿一样耐心相劝,老婆婆还算听话,一勺勺地吃起了早餐。何友庆在一旁一点也没闲着,她细心地替老婆婆擦拭嘴角,不让饭粒、汤水落到她脖子和衣服上。等婆婆用完早饭,她把婆婆睡过的被褥晾晒到阳台上,又把她治感冒的口服药碾磨成粉,方便她吞咽。一会儿功夫,婆婆又要方便,她用温水把婆婆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一切的一切,何友庆做得信手拈来,婆婆也对她非常依赖,两人和谐的互动着,仿佛漫长岁月里相厮相守的日子就在弹指一挥间。

近距离地接触何友庆,看到的是她和善的面容,听着她温和的话语,感受着她的淡定和朴实。她说,做儿女的,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终会有回报。老公家族有五个兄弟姐妹,按理说应该大家轮流照顾,可何友庆说,老年人不喜欢搬来搬去,我照顾她惯了,就我来吧。她侍奉老人,端水送羹,洗脚擦身,无微不至。

要她举些例子吧,她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事事为老人着想,处处为着她舒服。多年来,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她说没什么好争的呀,老人若是不高兴了,那总是下辈人做得不够,或者她们需要买什么东西,或者她们孤单了,需要陪她聊聊,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自然就不会有不顺利的。长时间和睦相处,老人甚至跟何友庆有了许多相似之处,如:一样平和的性格、相同的爱好、喜欢同样的颜色……

她在家中善待尊敬老人,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就教育他们听长辈的话,孝敬太奶奶……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太奶奶,逢年过节也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

日常生活中,何友庆和爱人总是精打细算,从不乱花钱,但每年春节前,她首先考虑的是给老人买新衣,大年初一让老人穿着整洁精神,开开心心迎接儿孙的祝福,使老人从内心感到温暖。她经常对别人说:“我们都是有父母的,对待婆婆应该要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

她对待生活区的老人也很有礼貌,不管是谁只要碰到总是叔叔、阿姨先打招呼,碰到老年人有什么困难她都会热心地上去帮忙。社区居民都说,何友庆真是孝敬长辈的模范。

    何友庆说,侍奉老婆婆,抚育儿女,是我份内的事,这世上没有趟不过去的关,有苦才有甜,现在我每天都是好日子。

这样的乐观淡定,这样的和言细语,就像小巷里的更声,平淡而悠深,诉说的是绵延亲情历经岁月锤炼后的质朴和甘醇。

吴红政  大观区十里乡林业村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她以她的孝心和朴实感染了周边的人,她就是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元通组村民吴红政。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纯朴、厚道正值,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女孩。1992年嫁入本村元通组,公公也是地道的农民,2005年公公被诊断为癌症,常年卧床不能动弹,她精心服侍,细微照料,从无怨言,两年多的时间里她都一直坚持,直到公公去世。在她的感染下,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王华娟  宜秀区大桥街道眉山村

王华娟,女,今年58岁,是一位贤慧能干的农村妇女,夫妻一直以来相亲、相敬、相爱,真诚相处,从没和丈夫磨过嘴,和媳妇之间更是合得来,她们的婆媳关系就像是母女关系。夫妻、儿媳、孙女一家人和睦相处,幸福美满,把小家庭安排的井井有条。全家人团结和睦,遵纪守法,相信科学,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一、爱党爱国、诚实信用

  王华娟的家庭成员中,丈夫是一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退休职工,她自己在村工作三十多年,从妇联主任到党组织副书记,深受广大群众们的支持,每次村民要办什么事情,只要她能做到的,她都会努力的帮他们做好,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每次村里发生邻里纠纷,她都会积极的去调解,有的时候调解到深夜,直到两家人握手言和。有一次两户人因为孩子之间玩闹打起来,两家人吵的不可开交,大家就说打电话给王华娟,她肯定能解决,在她的劝解下,两家人和好,现在两家人成为了好邻居,关系很融洽。现在村里都说她是一把调解的好手,什么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在她的调解下肯定能化解。他们全家都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这种感情积极地影响着每一个家人,全家人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是一个政治上信得过的家庭。

二、勤俭持家,注重搞好邻里关系。

她的家庭情况,生活条件虽不能说的上是富裕,但在一个村子里,也是相对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生活中,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还经常教育晚辈要学会过日子,不能大手大脚。自家和睦的同时,她注重邻里关系的相处。经常对儿媳说“远亲不如近邻,打开墙就是一家人”和邻居相处,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邻家有困难,她就会主动地伸一把手帮助他。对外,非常善良热心,极具同情心,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帮助邻居解决家庭中的困难,乐于助人。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全家人能够善待左邻右舍,帮助他们排扰解难,邻里关系融洽。村里有个五保户,生活拮据,逢年过节她都会去看望他,有的时候还买点肉鱼送给他,经常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好了,但是还有人很困难,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应该帮助他们,让他们度过难关,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三、婆媳关系融洽,视儿媳如亲生女儿

从儿媳娶进家,婆媳俩从没有红过脸,吵过一次嘴。她们之间互敬互爱,相互关怀,婆媳关系处得胜似亲娘俩。由于儿子、儿媳的工作忙,单位距离远,经常单位、家里两头跑,顾不了家里的事,她就一手操持家务,一手帮他夫妇俩带孩子。每天早早起床做饭,从不耽误儿子、儿媳上班,并在家把孩子照顾的健健康康的,只有空闲时间,就把全家的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的,被子也是该拆就拆,该洗就洗。儿媳回到家中,看她累得消瘦了许多,便说“妈,你真辛苦了,让你受累了,把孩子扔给你,我真有些过意不去,看把你累的。”她总是安慰儿媳说“没事,只要你俩工作顺心,能帮就帮点,再苦再累,为了儿女,我都愿意,我心里乐。你们就踏踏实实地干好你们的工作吧!”有的人见了还说:媳妇的脏衣服你还洗,真是太惯她了。可她从不这样认为,她总说:媳妇就像我的女儿一样,只有我在家把家务事都搞好了,孩子们才能安心上班。

四、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该家庭的良好的家规与家风,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爱护,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关系十分亲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和睦家庭。

在众多的亲戚朋友关系中,他们做到以诚相待,在他们的影响下,儿女相继成家后,对双方父母,都孝敬有加。在外面,也能做到尊老爱幼,并经常教育子女,要尊重老人,礼让别人。她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她非常注重榜样的力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孙女孙子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健康成长,聪明可爱。

全家人的思想较为开明,对一些不文明的陋习都非常反感,遇到婚嫁丧事能做到移风易俗,不铺张浪费。同时,还有着勤俭持家的传统,不会因为追求时尚而乱花钱。

   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常说,没有王华娟,村里就没有婆媳关系这么融洽的好风气。在儿媳的嘴里却是:没有我婆婆的一身示范和对我们的影响,就没有我们这么和睦和谐的一大家子。

胡光霞  大观区海口村   

在海口村海口新村,有这样一户人家,他就是徐传凯一家。在村里谁不知道徐传凯的爱人胡光霞,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在家里视公婆为亲生父母,支持着丈夫的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科学教育着两个读书的孩子。

 自幼胡光霞就受其父母的影响,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尊老爱幼。虽然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知道她的哪个不是竖起大拇指称赞。1995年,胡光霞与海口村徐传凯恋爱,虽然徐传凯的父亲有残疾,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胡光霞还是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他们一家共有六口人,上有父母亲,下有一对可爱的儿女,是典型的农村家庭。上有父母亲需要瞻养,下有一对儿女需要照顾。

胡光霞的爱人早些年的时候也出去学过一门技术,缝纫,在孩子还没出生时,两人也曾创立过小型的服装加工厂,后来由于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胡光霞毅然放弃了在外和丈夫创业的机会返回了家乡。为了照顾年纪渐长的母亲,现在胡光霞一人在家开着一个小的服装店,生意还算不错。加上平时,邻里关系融洽,胡光霞待人很随和。有时给人换个扣子,订个扣眼,帮些小忙都是给人方便,分文不收。胡光霞的两个孩子,大女儿现在读四年级,小儿子现在在读二年级,两个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下,都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把当天的作业做完以后。为了能给母亲减轻负担,会自觉得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扫地、洗碗、给奶奶端茶倒水。在去年的学校评比中,胡光霞被评为“为国教子好家长”的称号,两个孩子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他们家同样表现得细致入微,徐传凯的父亲天生有残疾,而且身患重病,曾多次住院,需长期用药。妻子多年来悉心照料老人,在老人住院期间,一方面为老人高昂的费用筹措,另一方面还要照顾手术后的父亲。白天在家里为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忙活,晚上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给老人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公公在床上躺了两年,胡光霞为老人洗脸、洗头、梳头、理发、剪指甲,从无怨言。为了照料老人,连娘家都去的少,每次总是来去匆匆。2008年的一天,老人还是带着安祥的笑容离开了人世。村里无一不夸赞和敬佩这个孝顺的媳妇。

胡光霞还经常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村里的卫生清洁活动,带头治理环境卫生,为周围的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记得前几年的一场大雪,把新村的道路全覆盖了,像是盖了几床棉被似的。因为雪大路滑,村里的垃圾车没有来得及处理,漫天的大雪使得来往的人群和上学的孩子只能艰难地缓缓前行。胡光霞夫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迎着三九的寒冷,冒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忙碌在新村的道路上清理垃圾和雪堆,一锹又一锹,双手磨出了水泡,仍然坚持干完,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她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为别人送出阴凉。美的事物大家欣赏,好的楷模大家效仿,优的事迹大家传扬。在这位“领头雁”的带领下,好媳妇的事迹正在不断深入开展。

朱成风  大观区山口乡联胜村

吴红政 大观区十里乡林业村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她以她的孝心和朴实感染了周边的人,她就是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元通组村民吴红政。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纯朴、厚道正值,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女孩。1992年嫁入本村元通组,公公也是地道的农民,2005年公公被诊断为癌症,常年卧床不能动弹,她精心服侍,细微照料,从无怨言,两年多的时间里她都一直坚持,直到公公去世。在她的感染下,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唐海燕  宜秀区大桥办九塘村

    唐海燕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她是一个上孝敬公公婆婆,下相夫教子的好媳妇,多年以来,她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她就是九塘村新塥组29号的唐海燕同志。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 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唐海燕原19848月出生于长风乡江军村老十五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出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姐姐跟弟弟,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唐海燕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2009年嫁入九塘村新塥组方国俭为夫妻,夫妻非常恩爱。公公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淳朴热情。在跟公公婆婆相处几个月以后,公公婆婆评价唐海燕是个聪明智慧的好媳妇。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农村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相处的非常的好,婆媳关系也是非常的融洽。

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婆婆突感不适,到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癌症,一家人如遭晴天霹雳。当时的唐海燕怀有七八个月大的身孕。她没有像一般的孕妇那样在家养胎,而是去照顾重病的婆婆,当时婆婆在市医院就诊。唐海燕就挺着七八个月大的肚子每天坚持到医院去照顾婆婆。每天天才微微亮就起来做好饭给婆婆送去,喂婆婆喝水吃饭,洗洗涮涮,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孕妇而什么都不做。每天都不停的鼓励婆婆,从没有在婆婆面前抱怨过,在婆婆面前她总是表现得很轻松,没有愁眉苦脸。当时婆婆浑身都很疼,根本睡不着觉,她知道婆婆现在正在跟病魔做斗争,需要充足的体力,她也管不了自己挺着个大肚子的辛苦,每天都帮婆婆揉揉疼的地方,轻轻摸摸,好让婆婆入睡。婆婆睡着之后,她才到病房的外面去,自己躲在那里掉眼泪,哭个不停,有时候丈夫都劝不住。病房的人看到这样的女人都问婆婆是不是自己女儿啊,婆婆说是我媳妇,他人都用不可置信的眼观看着。婆婆当时也很开心,对其他人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海燕比我闺女还要亲呢。”  

在这样好的媳妇的悉心照顾之下,婆婆终于战胜了病魔,平安出院了。回到家里媳妇还是一如既往的照顾婆婆,婆婆逢人便说:“  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每次只要一提到自己的媳妇都是笑的合不拢嘴的。2010925号对于这一大家子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唐海燕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她的女儿,女儿也很乖巧可爱。婆婆住院花了不少的钱,丈夫跟公公都在外面工作,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落在唐海燕的身上,每天唐海燕早早的就起床开始做早饭给一大家子吃,做完早饭自己还要去菜园里浇菜除草,等她回来吃饭的时候有时候饭菜都凉了。她还要照顾年幼的女儿,每次都是等女儿睡着了她就趁机去田里做做农活,还要隔一段时间回来看一下女儿。唐海燕就是这样边照顾女儿边做着家务农活,每天丈夫下班回家,就让丈夫照看着女儿,自己趁着天还有些亮就去田里地里忙活,知道天黑才回家,回家之后还要做晚饭。对于这些,唐海燕从来没有跟婆婆公公还有丈夫抱怨过什么,都是默默的承受着。

幸福的生活是非常短暂的,201010月份婆婆的病不幸又复发了,这一次上天没有留住婆婆,在婆婆的丧礼上唐海燕哭的死去活来,非常的伤心,别人怎么劝都劝不住。婆婆虽然离开了,但是家里还有一个公公,唐海燕对待公公也是非常孝顺的,跟公公相处的也是非常融洽的。

照顾年幼的女儿跟年迈的公公,唐海燕没有一句怨言,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因为她知道言传身教,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大家子在这个明事理、聪慧的儿媳的经营下也是生活的非常幸福的。人家说好事多磨,现在的唐海燕是好人遇事多,2012年又一起不幸得事情发生在这位善良的女人身上,公公出车祸住院了。在市医院就诊,她并没有抱怨为什么自己会遇到这么多不幸的事情,而是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别人她是多么的坚强。像当年照顾婆婆一样,她每天都做好饭跟汤去照顾公公,公公每每说到媳妇的时候都说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这样的好媳妇了。在她的悉心照顾之下,公公很快就出院了。虽然公公出院了,但是公公的腿因为非常严重,到现在还是拄着拐杖,每天唐海燕一边照顾女儿一边照顾公公,每天都是做好饭端给公公吃,对于这些,她也是毫无怨言的。

唐海燕不仅是在亲人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在平时她也是一样的照顾的老人,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很尊敬她。每次家里来亲戚了她都会主动的去买菜做饭,热情招待,从来不会叫公公说一声。对于邻居只要哪家有困难她都会很热心的帮助他们,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少出一份力。在邻组有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家庭丈夫不幸去世了,只留下妻子跟孩子,她看见那么可怜的一家,自己虽然也不富裕但还是送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送了200元钱给那家。这就是唐海燕,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她不仅跟公公婆婆关系相处的很好,跟自己孩子的2个姑姑(丈夫只有2个姐姐)关系也是很好的 ,每次姑姑们来的时候她总是热情招待,从来不去计较什么。有一次,自己的妈妈看女儿每天辛苦就抓了自家的一只鸡跟一只鸭给女儿,让女儿给自己补补,可是女儿就将2只全杀了。别人看到就问,你杀那么多哪吃的完啊,她回答说:“打电话叫了2个姑娘回来吃饭,大家一起吃啊。”   这就是唐海燕,一个不会自私的农村妇女。

作为一个好媳妇,唐海燕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震耳发聩的表白,不发豪言壮语,不要宣传报道。她以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心态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情,把“孝”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字典里,抒写着“孝”的朴实无华。

徐福荣  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元社区

家住桃元社区油坊组的徐福荣同志,五年来用勤劳的双手悉心经营着家庭,孝敬婆婆,让婆婆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受到了当地群众,亲友的一致好评。

婆婆说:“我有一位好媳妇。”婆婆陈翠英因在家做事不慎将腿给摔断了,生活起居不能自理,媳妇徐福荣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和丈夫都要扶婆婆在家里练习走路,后来婆婆的腿不能走动,她每天为婆婆端饭端水,洗洗刷刷,。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好几年了,徐福荣精心伺候婆婆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我有一个好媳妇,我家福荣待我比亲妈还亲。”为了照顾腿脚不便的婆婆,她很少回娘家,偶尔回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婆婆吃,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婆婆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告诉他,她总是不厌烦地带婆婆去医院做检查,忙前忙后。如今,婆婆身体虽然不好,但心情舒畅,养的气色特好,而且能拄着拐杖在家慢慢走动。邻居说她有福气,她说:“都是媳妇照顾的好。”面对婆婆的称赞,她总是淡淡的说:“我孝敬您是应该的。”

丈夫的弟弟说:“我有一位好嫂嫂子。”徐福荣的公公早年去世,丈夫在外打工,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家里的事。这几年,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徐福荣一个人操办。丈夫的弟弟因犯错误被劳教,释放后整天东游西玩,没有正事做,三十多岁了还没成亲。徐福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一边到处拖人给丈夫的弟弟介绍对象,一边联系给他找事情做。在她的帮促下,她丈夫的弟弟娶了老婆,成了家,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一家其乐融融。

工作家庭两不误。徐福荣在安庆市华茂公司工作已经好几年了,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凡和她共过事的领导同事一提起她都夸她工作踏实能干,能吃苦。她以工作为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为了工作,她和男同事一样加班加点到凌晨,为了工作,她很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她说“家里有个读高中的儿子,加上生病的婆婆,我必须努力工作“。为了工作家庭两不误,她背负着工作,家庭,老人,孩子的沉重包袱,吃力的在家庭和单位这条直线上奔坡忙碌着。为了让丈夫在外安心打工,婆婆病了,,儿子学习下降了,,自己的妇科病疼的厉害,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告诉忙碌的丈夫,她承揽了全部家务。。为了做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晚上忙到十几点,经常累得腰酸背疼,从不叫一声苦。

儿子说“妈妈是我学习的榜样“。徐福荣的儿子现在在读高三,妈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从小就充满孝心,上进心。每次买了儿子最好吃的东西,儿子总是先拿给奶奶吃,妈妈不在家,他主动做饭给奶奶吃,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在学校,儿子每次他都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困难和患病的学生,下雨天,儿子总是举动把雨伞让给离家远的同学。如今在读高三的儿子尊老爱幼,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向大学的门槛冲刺。

徐福荣还非常注重邻里和睦,报着相互为邻纯属缘分的观念,只要知道别人有困难,总是热情帮促。前几年,邻居大妈患白内障做了手术,需要人帮忙。徐福荣二话没说,下班回家后料理完家里的事,又急忙到大妈家帮她端茶递水,洗衣被,无微不至的照顾大妈,大妈的眼病很快就康复了,逢人便夸:福荣真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她只是一笑,说“这是我邻居之间应该做的”。

徐福荣的家庭是千万普通家庭中的一个,她用自己朴实的言行感动着别人,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无数个家庭做出了表率。

严藕莲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

黄爱霞  开发区菱北办事处罗冲社区

她与其他家庭妇女一样,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忙碌,在她坚定而充满自信的笑容中,你会觉得她像自己熟悉的一位亲人那样和蔼可亲。她微笑背后,是勤俭持家,尊老敬老、任劳任怨的坚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她为传承传统文化、创建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迎风而歌,她就是安庆市罗冲村的“好媳妇”----黄爱霞!

一、用勤俭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1956年黄爱霞出生于一贫苦家庭,很小父亲就去世了,十几岁就和妈妈一起挑起了家庭重担,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从来就没有过新衣服,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一切她默默承受着。

1981年,她简简单单、平平常常走进了这个家,她丈夫在家中排行老小,和父母生活一起,然后这个家庭也是尤为贫寒,家中仅几间砖瓦房,家具一件也没有,连吃饭用的碗也是向邻居借的,还外债累累,生活过的很不像样。但她没有抱怨,她知道:自己还年轻,只要下点苦,一切都会有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这是多么简单而又现实的要求啊。

   生活总是不容易的,不久他们便有了一对儿女,尽管给生活增加了幸福的气氛,但也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又多了两个人要吃饭。坐月子期间,是急需要人照顾的,但她却把丈夫支到外地去打工,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十几亩地的农活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了。她起早贪黑,还要照顾老人、小孩,每天安排好老人,就用平车拉着两个尚未懂事的儿女到地里去,把他们放在地头玩,她则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个没完。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的儿女都已上了学,并且学习成绩都很优异,经过黄爱霞夫妻俩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不但盖起了新房,买全了家具,连日子也越过越火了。谁见了都无不赞叹地说:“她真能行!”

二、孝敬公婆,三十年如一日。

黄爱霞走进这个家门就和公婆住一起,她对待公婆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亲,公婆也很很疼爱这个媳妇,虽然家庭条件是差了点,但一家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黄爱霞的公公年迈患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治病也花掉家中不少的积蓄,见婆婆一个人忙前忙后的侍奉公公,况且婆婆自己也70多岁了,她怕婆婆身体吃不消,便毅然放弃许多农活,全心全意和婆婆一起照顾公公,毫无怨言,经过她的悉心照料,公公竟奇迹般挺过了一年多,最终还是安详的走了……。

公公去世后,婆婆衰老了许多,终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看见婆婆这样,她便和丈夫商量,自己还是放弃干活,全心在家照顾婆婆,还发动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和婆婆能谈得来的人,都来跟婆婆谈心,帮她走出阴影,平常还让孩子逗她开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婆婆终于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1995年黄爱霞丈夫经过多年打拼,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为了让两个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决定全家搬到城里去住,婆婆因为习惯了在农村的生活,害怕在城里过不惯,说自己目前生活还能自理要留在乡下,这时,黄爱霞急了,和丈夫一起千方百计劝说婆婆,非要带婆婆一起搬到城里去。这时候,有许多村民对黄爱霞的行为很不理解,许多人就说:“你老公有兄弟三个,你干嘛非要带婆婆一起住,大不了在一个儿子家住一段时间”。此刻,黄爱霞笑着说:“孝敬老人,是每一个做儿女都应该做的,只要老人高兴、健康,苦点累点又算什么呢”。就这样黄爱霞带婆婆一起搬到了城里,到了城里后,婆婆一开始不大适应,黄爱霞为了让婆婆开心,怕老人家孤单,每天除了买菜外就在家里做家务边陪伴婆婆,一有空闲就陪婆婆看电视,唠家常,而且考虑到婆婆年纪大了,每天都根据婆婆口味给婆婆做饭菜吃,而且让婆婆一日多餐,年迈的婆婆也是每天都笑得合不拢嘴,只要一和别人说起小儿媳妇,“那就是一千个好,一万个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爱霞失去了自己大部分个人时间,但她从无怨言,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总是默默地伺候着丈夫,照顾着孩子,把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即使有委屈也从来不让婆婆和丈夫发现,以免他们操心。

2010年,黄爱霞的婆婆已是九十高龄了,也正因年纪太大,老人家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黄爱霞更是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端给婆婆吃,帮婆婆洗脚、洗澡,换洗衣物。婆婆常年有心脏病,经常感觉心脏不舒服,无论是什么时间,哪怕是半夜,黄爱霞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婆婆身边,握着婆婆的手,安慰着婆婆,婆婆每次都说:“只要你在我身边,我心里就踏实多了”。有几次,婆婆生病住院了,病情很严重,入院治疗期间,她和家人一起坚守在婆婆床前,精心照料,嘘寒问暖,端屎端尿.....服侍婆婆胜似亲娘。在她们的精心照顾下,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连医院的医生都说:“您老人家这个媳妇真是不错,能康复得这么快多亏了她的精心照顾!真是比亲闺女都亲啊”!

然而2012年开始,婆婆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许多时候生活都不能自理,此时,黄爱霞更是细心照料,如今,老人已彻底失去自理能力,生命垂危,她和家人一起倾注十分的精力照顾婆婆,轮班24小时照顾婆婆,陪伴婆婆度过晚年。

三、服务社区,乐于助人。

黄爱霞不仅是公婆眼里是好媳妇,丈夫心中的好妻子,孩子眼中的好母亲,更是邻居的好帮手,左邻左舍,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帮忙。原来的农村,大多数男丁都常年在外打工,留下的都是女主人,春秋季浇地,由于井水供应不足,只好排到晚上浇地,邻居都会请她去做伴,尽管白天干活已经很累了,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邻居,并准时到地里等着,忙前忙后,有时,一晚上不能睡觉,白天还照样去地里干活。搬到城里后,对待周边邻居也是一样,黄爱霞家楼下的一位老奶奶,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儿女们常年在外,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回家转转,黄爱霞平时就主动帮老人家做家务,还怕老人家孤单,隔三差五地带婆婆一起到老人家里坐坐,一起聊聊天,有时候还把老人请到家里吃饭,和婆婆一起唠家常。而且,只要周边哪家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黄爱霞能帮上忙的,她都会尽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思想。

黄爱霞是平凡的,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她只是用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行动,但她的影响是不同凡响的,她不仅在基层给人们树立了尊老爱幼的榜样,而且成为新时代妇女勤劳致富的楷模。

黄爱霞常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公公婆婆就是我的亲爹亲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在这朴实的话语中,句句都折射着她尊老爱老的崇高精神境界,我们为黄爱霞的事迹感动着。

我们深信,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身边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千千万万个黄爱霞,和她们一样,把自己的爱、把一片赤诚之心奉献给父母、社会、奉献给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们。那么,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黄爱霞  开发区菱北办事处罗冲社区

她与其他家庭妇女一样,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忙碌,在她坚定而充满自信的笑容中,你会觉得她像自己熟悉的一位亲人那样和蔼可亲。她微笑背后,是勤俭持家,尊老敬老、任劳任怨的坚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她为传承传统文化、创建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迎风而歌,她就是安庆市罗冲村的“好媳妇”----黄爱霞!

一、用勤俭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1956年黄爱霞出生于一贫苦家庭,很小父亲就去世了,十几岁就和妈妈一起挑起了家庭重担,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从来就没有过新衣服,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一切她默默承受着。

1981年,她简简单单、平平常常走进了这个家,她丈夫在家中排行老小,和父母生活一起,然后这个家庭也是尤为贫寒,家中仅几间砖瓦房,家具一件也没有,连吃饭用的碗也是向邻居借的,还外债累累,生活过的很不像样。但她没有抱怨,她知道:自己还年轻,只要下点苦,一切都会有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这是多么简单而又现实的要求啊。

 生活总是不容易的,不久他们便有了一对儿女,尽管给生活增加了幸福的气氛,但也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又多了两个人要吃饭。坐月子期间,是急需要人照顾的,但她却把丈夫支到外地去打工,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十几亩地的农活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了。她起早贪黑,还要照顾老人、小孩每天安排好老人,就用平车拉着两个尚未懂事的儿女到地里去,把他们放在地头玩,她则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个没完。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的儿女都已上了学,并且学习成绩都很优异,经过黄爱霞夫妻俩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不但盖起了新房,买全了家具,连日子也越过越火了。谁见了都无不赞叹地说:“她真能行!”

二、孝敬公婆,三十年如一日。

黄爱霞走进这个家门就和公婆住一起,她对待公婆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亲,公婆也很很疼爱这个媳妇,虽然家庭条件是差了点,但一家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黄爱霞的公公年迈患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治病也花掉家中不少的积蓄,见婆婆一个人忙前忙后的侍奉公公,况且婆婆自己也70多岁了,她怕婆婆身体吃不消,便毅然放弃许多农活,全心全意和婆婆一起照顾公公,毫无怨言,经过她的悉心照料,公公竟奇迹般挺过了一年多,最终还是安详的走了……。

公公去世后,婆婆衰老了许多,终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看见婆婆这样,她便和丈夫商量,自己还是放弃干活,全心在家照顾婆婆,还发动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和婆婆能谈得来的人,都来跟婆婆谈心,帮走出阴影,平常还让孩子逗她开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婆婆终于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1995年黄爱霞丈夫经过多年打拼,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为了让两个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决定全家搬到城里去住,婆婆因为习惯了在农村的生活害怕在城里过不惯,说自己目前生活还能自理要留在乡下,这时,黄爱霞急了,和丈夫一起千方百计劝说婆婆,非要带婆婆一起搬到城里去。这时候,有许多村民对黄爱霞的行为很不理解,许多人就说:“你老公有兄弟三个,你干嘛非要带婆婆一起住,大不了在一个儿子家住一段时间”。此刻,黄爱霞笑着说:“孝敬老人,是每一个做儿女都应该做的,只要老人高兴、健康,苦点累点又算什么呢”。就这样黄爱霞带婆婆一起搬到了城里,到了城里后,婆婆一开始不大适应,黄爱霞为了让婆婆开心,怕老人家孤单,每天除了买菜外就在家里做家务边陪伴婆婆,一有空闲就陪婆婆看电视,唠家常,而且考虑到婆婆年纪大了,每天都根据婆婆口味给婆婆做饭菜吃,而且让婆婆一日多餐,年迈的婆婆也是每天都笑得合不拢嘴,只要一和别人说起小儿媳妇,“那就是一千个好,一万个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爱霞失去了自己大部分个人时间,但她从无怨言,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总是默默地伺候着丈夫,照顾着孩子,把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即使有委屈也从来不让婆婆和丈夫发现,以免他们操心。

2010年,黄爱霞的婆婆已是九十高龄了,也正因年纪太大,老人家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黄爱霞更是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端给婆婆吃,帮婆婆洗脚、洗澡,换洗衣物。婆婆常年有心脏病,经常感觉心脏不舒服,无论是什么时间,哪怕是半夜,黄爱霞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婆婆身边,握着婆婆的手,安慰着婆婆,婆婆每次都说:“只要你在我身边,我心里就踏实多了”有几次,婆婆生病住院了,病情很严重,入院治疗期间,她和家人一起坚守在婆婆床前,精心照料,嘘寒问暖,端屎端尿.....服侍婆婆胜似亲娘。在她们的精心照顾下,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连医院的医生都说“您老人家这个媳妇真是不错,能康复这么快多亏了她的精心照顾!真是比亲闺女都亲啊”!

然而2012年开始,婆婆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许多时候生活都不能自理,此时,黄爱霞更是细心照料,如今,老人已彻底失去自理能力,生命垂危,她和家人一起倾注十分的精力照顾婆婆,轮班24小时照顾婆婆,陪伴婆婆度过晚年。

三、服务社区,乐于助人。

黄爱霞不仅是公婆眼里是好媳妇,丈夫心中的好妻子,孩子眼中的好母亲,更是邻居的好帮手,左邻左舍,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帮忙。原来的农村,大多数男丁都常年在外打工,留下的都是女主人,春秋季浇地,由于井水供应不足,只好排到晚上浇地,邻居都会请她去做伴,尽管白天干活已经很累了,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邻居,并准时到地里等着,忙前忙后,有时,一晚上不能睡觉,白天还照样去地里干活。搬到城里后,对待周边邻居也是一样,黄爱霞家楼下的一位老奶奶,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儿女们常年在外,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回家转转,黄爱霞平时就主动帮老人家做家务,还怕老人家孤单,隔三差五地带婆婆一起到老人家里坐坐,一起聊聊天,有时候还把老人请到家里吃饭,和婆婆一起唠家常。而且,只要周边哪家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黄爱霞能帮上忙的她都会尽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思想。

黄爱霞是平凡的,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她只是用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行动,但她的影响是不同凡响的,她不仅在基层给人们树立了尊老爱幼的榜样,而且成为新时代妇女勤劳致富的楷模。

黄爱霞常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公公婆婆就是我的亲爹亲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在这朴实的话语中,句句都折射着她尊老爱老的崇高精神境界,我们为黄爱霞的事迹感动着。

我们深信,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身边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千千万万个黄爱霞,和她们一样,把自己的爱、把一片赤诚之心奉献给父母、社会、奉献给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们。那么,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乃至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Copyright 2015 安庆妇女网 主办:安庆市妇联

地址:安庆市市委三楼 电话:0556-5346392 邮箱:ahaqwomen@163.com

技术支持:智海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072号